春风化雨,“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车险市场化改革、意健险平台化等方面的排头兵,北京市场在人身险业务结构调整上也走在前列。其中,北京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已全面回落。
显然,作为国内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最高的地区,北京市场成为保险业务结构调整的“试验田”。
始于去年3月的人身险改革可谓大刀阔斧,逼迫疯狂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不断“退烧”。近日,上证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北京地区非保险合同业务增速呈现全面回落态势。
据业内人士解释,非保险合同业务是一个会计分类,其实就是指保监会公布的保费统计数据中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和“
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前者以中短存续期
万能险为主,后者则是体现投连险业务收入。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地区人身险非保险合同业务增速68.7%,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受复杂利率环境及中短存续期产品相关监管政策的影响,非保险合同业务增速明显回落。”接近北京保监局相关人士如是解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表示,此前为了扩大保费规模,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期限短、预期收益高的万能险。然而,负债期限短、资产配置长极易发生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据了解,为规范中短存续期业务,严防风险底线,去年监管层接连印发了4个专项监管文件。其中,2016年3月出台1个文件,9月连续出台2个文件,给包括中短存续期产品在内的人身险产品“立规矩”;2016年12月,保监会强调,如果
人身保险公司存在中短存续期产品季度规模保费收入占当季总规模保费收入比例高于50%的,一年内不予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
同非保险合同业务相比,保障型保险业务在持续发力。从全国来看,普通寿险业务贡献突出,对保费增长贡献率为55.77%。而北京地区人身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指标。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普通寿险增长提速,普通寿险699.8亿元,同比增长99.9%,对保费增长贡献率高达86.6%。
除产品结构调整外,北京地区的寿险业务结构也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