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机会与风险并存
近年来,信托业在中国成长迅速,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第二大规模的产业,仅次于银行业。但是信托的风险在哪呢?在2014年之前人们似乎没太注意这个问题。
2014年开春不久,信托风险就在大户投资者眼前炸裂,后续的媒体轰炸式报道揭开了此前不为人知的业内秘密。信托延迟支付为哪般?刚性兑付还能走多远?资金集合信托是“信贷通道”吗?各种问题让信托投资人困惑。
2014年年初多起信托延迟支付事件,震惊了金融界,虽然普通投资人可能不太了解、关心,但是对于银行来说,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因为这些信托投资者基本都是百万富翁以上的重点客户。普通人不了解是因为达不到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的信托投资门槛,而银行人员最清楚,他们虽然只是代理信托产品,但是投资者是银行找来的,基本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资金的最终使用者也往往是银行熟悉的贷款客户。甚至有内部人士爆料,不光是投资者和资金使用者是银行曾经的存、贷款客户,就连信托公司都可能是银行找来的,因为某些企业达不到上级行的放贷标准,所以银行就利用信托作为“贷款通道”,间接地满足某些贷款客户在银行信贷渠道无法得到的资金需求。
所以,当延迟支付出现,投资者到当初购买信托产品的银行去讨说法的时候,曾经信誓旦旦保证高收益率的客户经理们就陷入了尴尬,尽管他们一再强调,信托产品是信托公司发行的,银行只是代理,只赚中间业务手续费,无法控制风险,但对于愤怒的大户投资者来说,这些苍白无力的解释都是无用的托词。
媒体不断地曝光浮出水面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延迟支付会出现,是因为资金的实际使用者——某些信托公司的贷款客户在生产、销售方面出现了问题,无法及时归还贷款,于是资金链断裂了,信托公司没有钱支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只好延迟支付日期。而银行作为销售代理点,也就不好跟客户交代。
风险一直都存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所有问题都被掩盖,一旦信托公司投资的某些行业、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信托产品就无法按计划回馈投资者了。但是在以往的经验中,信托公司一旦遇到亏损,就自己垫底了,业内称为“刚性兑付”。而如果亏损巨大,就没有办法打肿脸充胖子,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刚性兑付还能走多远?”
但是不管怎样,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对信托业的需求会增加。2015年,会有更多的信托产品出现,而且由于某些行业的盘整,信托行业也会变得谨慎起来,不会再贸然扩大规模,而是会有更多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托产品出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