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取得成效,政策性险种不断扩容,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目前共开办玉米、马铃薯、冬小麦、青稞、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系羊和森林等10个中央补贴险种,中药材、苹果、设施蔬菜3个省级财政补贴险种,有关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因地制宜开展设施蔬菜、玉米制种、油菜、肉牛、肉羊、葡萄、烤烟、大樱桃等特色保险试点。
农险开办以来,累计处理农户赔案31万件,支付赔款15.4亿元,受益农户202多万户次。2014年,省级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定西中药材、静宁苹果两个地方品种,当年中药材保险支付赔款3523.8万元,户均获得赔款1360元,是财政补贴资金的5倍,是农户自缴保费的7.4倍,有效应对了市场价格下跌给种植户造成的损失。苹果保险保费收入916万元,支付赔款2153.6万元,户均获得赔款1200元。2015年,平凉市、天水市遭受“4·13”、“5·30”风灾和冰雹袭击,当地苹果、大樱桃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保险公司立即启动理赔工作,果品保险支付赔款2600万元,是保费收入(2060万元)的1.26倍。正宁县试点烤烟保险,支付赔款515万元,赔付率465%,受益农户达2595户,户均赔款近2000元。
1.纳入“1+17”政策体系,助力全省精准扶贫。省政府出台的“1+17”精准扶贫政策文件,将运用保险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纳入其中。甘肃保监局积极推进“大三农保险”,为广大群众织密织实风险保护网。积极开展大病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推广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防范因病因伤致贫返贫,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民生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房保险、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五小车辆”保险。在28个县区相继开展农房保险试点,2015年共承保23.42万户,赔款273.72万元。2015年,省级财政支持兰州、平凉两个市开展农房保险试点、定西市首次开展农房地震保险。3个市预计承保户数为75.21万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87.8%。
2.提高部分险种保额,形成差异化保障产品。为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风险保障需求,将玉米、马铃薯和奶牛3个险种的保额分别提高43%、100%和66%,不同产区玉米保额达到每亩500元和1000元,不同风险区域马铃薯保额达到每亩500元和700元,奶牛保险保额达到每头5000元,基本达到直接物化成本。接地气的差异化产品,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3.试点中药材产值保险和蔬菜目标价格保险,既保自然风险又保市场风险。2014年,在中药材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年情下,中药材产值保险极大地激发了药农投保积极性。2015年,新增宕昌县,党参、黄芪、当归承保面积扩大到15.66万亩,参保农户2.27万户,保费收入2113万元,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支付赔款2018万元,简单赔付率近100%。2015年,永昌县在全省首次试点蔬菜价格保险,承保青笋、娃娃菜1600亩,保费收入30.38万元,提供300万元风险保障,目前已支付赔款89万元,赔付率接近300%。
4.扩大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支持种养大户缓解融资难题。在陇西县开展畜草产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让种养大户和涉农小微企业通过保单增信,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快速获得贷款。业务开办以来,共向482户农户发放贷款超1亿元。该项业务实际融资成本远低于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且无需担保抵押,运行安全可靠,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要求推广的典型模式。从陇西实践情况看,政府、农户、小微企业积极性很高,经验、做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目前,金塔、镇原、环县、庆城、西峰、华池、文县、安定区、岷县等省内多个县区均开展前期工作,拟推动此项业务。
5.夯实工作基础,促进农业保险转型升级。按照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与相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出台指导意见,统筹指导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险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与畜牧兽医部门的合作,通过保险这一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户主动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和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