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文革发生后,我国大陆的保险不得已都暂停了,上海也不例外。直到1979年,国家才决定恢复境内保险业。时年58岁的乌通元受命扛起了这个重担。
推出商业养老险
要说恢复保险,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大多数保险资料在文革时都已散失或受损;其次,保险人才大量流失。为此,他也曾有过茫然,甚至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凭着对保险事业的那份热情,乌通元毅然重起炉灶。缺少材料,自己编写,缺乏人才,亲自培训。经过近1年的努力,1980年1月,境内保险正式恢复———原本计划用3年时间恢复的工作,实际上仅仅用了3个月,保险业就恢复到了停办前的水平。
刚刚将保险恢复,又有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了乌通元面前,那就是开发专业的人寿保险。1979年,上海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社会迫切需要养老保险来解决矛盾。乌通元意识到,养老全部依靠社保是不够的,商业保险的机遇到了。于是,在他带头之下,很快完成了生命表、寿险险种确定和人才培训等多项工作。
在整个社会对商业人寿保险还比较陌生的时候,乌通元推出了医疗、养老等商业保险,为当时的一桩难题,即自寻出路的回城知青解决养老等问题,开出了一条新思路。
时间一晃到了1992年,代理人制度被引入了中国,掀起了中国寿险的一场革命。代理人队伍的迅速扩张,使得保险行业鱼目混珠,社会上已经有了关于代理人以及保险的负面报道。值此情况之下,乌通元又坐不住了。
他不能眼看着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保险变成一种欺骗。于是,1995年,他带头率先筹划了上海代理人资格考试。1995年第四季度,上海第一次代理人考试顺利开考,并规定所有代理人要在1996年4月前持证上岗。随后,到了1996年下半年,全国保险代理人也开始了统考,使用的正是上海实行的考试模式。
对于保险之建议
对营销员体制,他觉得正是有了代理人走街串巷、面对面地向老百姓推销保险,保险才得以迅速地被社会所了解。客观来说,营销员体制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对营销员一定要加强管理。
至于投资型险种,他认为投连险也好、万能险也好,本身没有问题,能适合中国国情,但是保险公司误导消费者,只会适得其反。现在一些保险公司总是把重点放在一个险种上,这种一枝独秀的结构对风险管理及保险公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一旦重点险种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关于经营模式,他表示我国的保险仍然处在粗放经营的状态,只考虑保费规模,而不去想后面的事,就像银保,业务规模固然好看,但实际的利润并不多,而且银保中常用的趸缴保费的形式,对保险的发展其实也是不利的,一次性将保费吃进,就好像寅吃卯粮,不利于保险的长期发展。
乌通元还对保险从业者明确提出看法:每个做保险的人都要有事业心,目光要放远一点,切不可急功近利。上海的保险要做全国的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个保险人都要明确上海保险的历史使命。
希望每一个保险人都考虑到为保险事业发展作贡献,要懂得做保险是肩负着社会责任的,而不能单纯地将保险只看成一份工作,只关心拿多少工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