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正进入一个“通胀环境”,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民众如何养老,养老储备如何保值、增值更成为焦点问题。
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应该说目前中国的养老底子还比较薄,能提供的仅是较基本的保障。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养老金总规模为2.25万亿元,仅占当年GDP的6.62%,低于发达国家的40%~50%之比例。同时,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的估计2000~2008年养老金账户年均收益率不到2%低于同期2.2%的CPI年均增长率,养老保险金增值较慢。
但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却较快。目前,中国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达到3∶1,预计在203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就会有1位老年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主要依托于政府主导的养老体系和企业负责的养老体系,现阶段覆盖率仍较低,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科教文卫和大型企业等具有构建养老保险实力和环境的地方,养老保险的覆盖人群有限,覆盖的养老内容较少。
为了有美满的老年生活,个人储蓄和投资、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进行理性规划是不可或缺的。但在目前,作为普通的中国民众要想较好地保证养老储备保值、增值并不容易。如果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养老储备的购买力,普通民众的投资渠道更趋狭窄:以CPI为基准,储蓄勉强能够保值;如果以GDP的增速为基准,债券投资相形见绌;以M2的增速为基准,可能只有房地产投资才能赶上。
日前,也有网站对于空置房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小区的晚上九点的“亮灯率”很低,证明空置率高,想说明炒房的严重程度。但换个角度来看,房地产热也反映出个人投资,特别是以养老为目的的中、长期投资的渠道狭窄,以前我们讲“养儿防老”现在演变成“养房防老”。众所周知,大量的养老储备投向房地产,其隐藏的危险性、危害性是巨大的。
我们认为,共同基金在养老投资上大有可为。首先,投资基金作为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财手段之一已经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开放式基金投资账户总数为1.86亿户。投资者结构方面,开放式基金中个人投资者的占比达99.88%,持有净值在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比例为96.47%,40到50岁的投资者占比最大,持有净值也最多,显示这一年龄投资者为开放式基金的购买主力。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基金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可能都是为了养老。在这方面基金理财作为储蓄、投资房产的传统投资手段的良好替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基金公司的品牌和形象也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宣传,一些优质基金公司的品牌已为民众所熟识,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对于这些基金公司的专业和诚信,民众已经认可,委托其管理养老资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已经不再存疑;再次,基金公司能够根据投资者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最近,证监会宣布“只要创新产品方案成熟,就可以上报一个基金产品,不受一家公司在一个通道只能上报一只产品的限制”,进一步加强了基金公司的创新能力,ETF、LOF、分级产品等层出不穷,对于提高民众养老投资需求具有长远意义;最后,基金公司所推崇的价值投资、分散风险以及稳定收益的投资理念正是养老投资所必要的。
养老投资的大规模投入,对于理财机构本身也要非凡意义。一方面,养老投资是所有类型资金中最稳定的投资,一旦投入,可以长期沉淀,管理人不必为了规模的快速变化,大幅调整仓位,而可以专注于选择更好的标的和时机;另一方面,养老投资能够促使管理人真正关注长期投资收益,而避免短期排名压力,趋势投资、羊群效应等现象会减少,证券市场格局可能都会因此改变。
要促进养老资金流向共同基金,我们认为政策层面的支持是关键。借鉴海外经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为了鼓励养老投资,推行401K计划,401K养老金计划实行后,不仅大量民众获得了养老保障,而且奠定了共同基金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的401K资产中有将近一半投资于各类共同基金,占到整个共同基金总资产的11%,这在过去二十年中对美国基金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美国的税率设计安排和401K的长期投资方面更影响了美国共同基金的风格。这是相辅相成,也是双赢的过程。
因此,应适当拓宽居民养老资金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渠道,创造普通大众均可以参与的养老投资产品,构建与国家和企业养老体系相配合的养老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补充我国养老体系的保障渠道,也更有利于更丰富我国养老制度的体系结构,增加居民养老保障的收入来源,为普通大众提供定期投资、提前准备、持续受益的养老保障新途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