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实正逐渐颠覆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对于计划生育实行后出生的中国“独一代”,养老压力极其巨大:这些“80后”,正陆续进入典型的“4-2-1”家庭结构,上要赡养4个老人、下要抚养一个孩子。而如脱缰野马般狂飙的房价,越来越高昂的子女抚育费用,透支了增幅甚微的工资收入;高强度的工作耗尽了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成年群体有心无力的隐痛。
力不从心的“80后”
公务员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里姐弟两个,妻子是教师,孩子两岁多,日子也算小康。前不久陈先生的父亲摔倒大腿骨折,于是全家出动,姐夫和他轮流值夜班看护父亲。看护、吃的、用的、家务料理、照看孩子,一个月下来,全家人都扛不住了。都瘦了几斤不说,老婆病倒了,母亲血压升高了。因为作为独女的妻子从小很少做家务,老婆在父亲病倒的这个月,几乎每晚都要三点钟睡觉。如今父亲的病还未痊愈,没办法,只好聘请护理工,但一天一百来块的护理费也不是个小数目。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跑步前进”,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做食品生意的柯先生也面临着照顾母亲的难题。他虽事业有成,但经常要到各地参加展会、谈业务,妹妹又远嫁新加坡,家里只剩下一个患高血压的老母亲。柯先生要把母亲送到一家设备优良的养老院去,可是老母亲说什么也不肯去,老母亲的理由接近于固执,她认为“别人会以为我儿女不孝,我才会被送去住养老院的。”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在我市很多老年人心里仍根深蒂固。
养老新尝试:居家养老
人们对养老的忧虑,主要着眼于单纯的家庭养老。当“衣食住行、游购医娱”等支出成倍飞涨时,仅靠传统的“养儿防老”肯定适应不了家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老人赡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应逐渐转向社会,即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我国逐步建设的社保体系中,养老保险无疑负担最重。在财政支出难遂人愿的前提下,我国社区多元化在一些地方已进入实施阶段,居家式社区养老被认为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选择。”面对记者提出的“当今社会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市老龄委工作人员回答道。“居家式社区养老即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适合的人群具有普遍性: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我认为,我们社会还应该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我觉得不妨尝试‘以房养老’这个模式。”看来,这名丁克家庭的男主人王先生对自己的未来养老已经有了打算。他所说的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养老模式。“以房养老”则是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特别适合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需要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