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专家教你买保险 > 正文
养老该如何转变养老观念?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养老该如何转变养老观念?专家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许多消费者都在买社保的同时,已经通过投保商业养老险做好双重的养老准备了。

  在一般人看来,无儿无女的老人或五保老人才会到敬老院养老。如今,南京市不少有老人的家庭开始把养老机构作为老人的“真正归宿”,绝大多数老人都愿意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这样不仅“解放”出子女来,自己也快乐地走过人生最后的旅途。机构养老为什么会倍受青睐呢?记者实地走访了几家“样板”养老机构一探究竟。

  1生活枯燥的老人变成了“老明星”

  老妈的养老问题一度是南京市民王建华女士的烦心事。她请过保姆,老人不满意不说,自己还不放心。两年前她将老妈寄养在建邺区社会福利院。当时,好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我妈只吃荤,不吃素,生活也比较讲究。希望我们寸步不离她。”她说,这个养老机构有个性化服务,不仅会根据老人的饮食状况,提供老人一日三餐所需要的均衡营养,还有适合老人的文体活动。

  王建华说,过去生活枯燥的母亲如今在养老机构“活泼”了很多。一有活动,她还唱情歌、京剧什么的,成了这里出场最多的“老明星”。王建华告诉记者,她还介绍了好几位朋友将自己的父母送来养老。

  钱德堃姐弟三人成家后分别在三个地方工作生活。2005年,作为“老巴子”的钱德堃为父母在某小区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新房,把老人接过来一起生活。老两口呆在家里闷闷不乐,只能看电视消磨时间。钱德堃说,两位老人后来进了敬老院。如今,他们各得其乐。父亲打打牌、拉拉二胡,母亲则跳跳舞、唱唱卡拉OK,参加组织的各种娱乐活动,真是其乐无穷。

  2进养老机构的“四高”老人多了

  随着“银发浪潮”的快速涌来,南京市的“养老压力”与日俱增。据了解,目前南京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近110万人,老年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0万人。但目前南京老人对养老院的规模和服务尚不能完全满意,体现在缺乏医疗、护理员稀缺、个性化服务较少等,尤其不能满足较高收入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的愿望。

  记者在建邺区采访获悉,该区15家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80%都有儿有女。从事养老行业15年的建邺区社会福利院院长易婕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退休后都不再愿意“打扰”子女们的生活,给下辈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进养老机构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高、素质高、文化高、收入高的“四高”人群也逐渐多了起来。

  3引导社会资源走进养老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胡小武博士认为,由于城市社会结构的加速变迁,大多数中青年人都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强度,难以有足够精力在家照料老人。所以在居家养老不完善的时期,机构化、社会化养老成为一种重要的养老形态。养老机构因为有“老年社区”的群体性、集体性、社交性的生活氛围,容易满足老人的社会交往、集体归属感等心理需求。同时很多老人也希望在养老院养老生活,以减轻对子女的照料压力。

  如何既能让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们感到舒心,愿意来养老,又能让老人子女家属感到放心,花的钱值呢?

  “机构养老既是公益事业,也是服务产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养老的重要形态,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大众更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胡小武说,由于我国对于机构养老的政府公共投入、社会公益性投入还十分欠缺,也因为机构养老本身的服务形态多样、理念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设施缺乏、专业人员不足、护理资源短缺、活动组织能力不够、资源整合能力有限以及个性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等,导致了机构养老目前存在较多的争议与投诉,机构养老也难以满足全社会与日增长的机构养老需求。

  胡小武建议,养老机构需要“补足功课”,自身的建设要加强,需要从硬件建设、软件提示、理念更新等方面强化对于市场需求的研判与满足,提供优质性价比的养老服务条件。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