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无忧要多少资金才足够?很多人会不知不觉走向极端:曾经对退休毫无规划的我们,开始走向对退休生活的过分担忧。其实即便没有千万元资产,未来也能非常美好。
五、六年前,“理财”离我们还很遥远,退休更是没有“规划”一说。可现如今,理财好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张口闭口我们总能说出自己的一套理财方法,就连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也已经行动起来,为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未雨绸缪。
“退休后,社会养老金肯定不够用。”“我想退休后每年旅行一次,起码也要先准备几十万元吧。”“物价越涨越高,要早点存钱养老。”基于种种考虑,人们开始重视退休规划,其地位从原本“船到桥头自然直”无人问津的状态慢慢变为生活的一大重心。
在为本刊《度身定做》栏目做采访时,记者对此很有切身体会。几乎每一个来信来电希望做理财规划的读者都会需要退休规划。许多年轻人把“财务自由”作为退休前提,表示资产不过千万元之前绝不停手,也有家庭资产积累已过千万元的中年读者表示对退休生活仍很迷茫,害怕钱还是不够花。“退休”这个曾让许多人期盼早点到来的事情却让现代人感到害怕了。
我们常说,“退休不打无准备之仗”,此话不错。现实的诸多问题逼着我们对退休生活做一番打算。社保基金只是一串纸上跳动的数字、医疗费用每年快速增长、独生子女政策让养儿防老不切实际等等,这些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也决心面对,余下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面对了。是否每个家庭都需要累积几百万、几千万元才能退休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没有千万元也能养老
不久前,无意间看到网上有篇题为《不想去上班了?攒够656万元提前退休并不是梦》的文章,让人觉得退休规划开始走向极端。
案例大致是这样的:广州某金融企业在职高层领导林先生现年46岁,年薪40万元,因为身体原因希望可以提前退休。他38岁的太太是位医生,年薪11万元。孩子12岁,正读小学六年级。目前一家人每年的消费约8.5万元。流动资产已经积累517万元,包括200万元基金、260万元股票和一些国债、存款、黄金。文中没有提及房产和贷款情况。
首先,理财师通过对投资收益率的假设,算出目前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28%,由517×6.28%=32.5万元<40万元年薪,证明现有流动资产的收益无法弥补不工作后40万元年薪的空缺,暂时无法达到财务自由的境地。
随后,理财师表示,林先生目前的投资以进取产品为主,高风险理财产品比例过大,建议退休后采取稳健的投资方式。经过理财师的重新配置,调整后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下降到6.1%。
最后,理财师通过400000÷6.2%=6557377元的公式得出,这位林先生需要先积累656万元,才能提前退休。
以上这份退休规划建议书读完以后让人颇感费解。表面看来,收益率假设、计算、因果关系水到渠成,因为现有资产回报少于年收入,且未来收益率还会下降,所以需要继续工作,直至攒足656万元养老金。可是,为什么退休后每年的资产回报率需要达到40万元呢?
从这个家庭的收支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每年的工资性收入共有51万元,而消费能力却只有8.5万元,连收入的20%都不到。是否这位理财师认为,一旦林先生退休,他们家的支出会突然急剧上涨,达到每年40万元的水平呢?如果并非如此,那么要求每年40万元的投资收益,究竟基于何种出发点?
就连没有学过理财的小品演员都知道,“人走了,可钱没花完”是人世间的一大痛苦,按照理财师给出的上述建议,记者假设家庭开支每年增长10%(包含通胀率),林太太的收入永远不涨,且在50岁时退休,不考虑两人的退休工资,那么在656万元每年6.2%增长率的前提下,林先生90岁、林太太82岁时,两人会余有8300万元之多,这还是在没有包括房产的情况下。不知到时候这笔资金会作何处置呢?
此外,我们不能忽略,林先生提出提前退休的理由是因为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换言之,继续工作辛苦赚钱的代价可能是付出健康甚至生命。
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明白,真正合适的退休规划应该以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财富积累的目的其实不在于细数资产后得到的快感、成就感,而是财富为我所用、享受生活的过程。
同样以林先生家庭为例,只要稍加计算,就能发现现有的517万元流动性资产其实已经能够满足他的养老需求。
假设林先生采取比较保守的投资方式理财,年回报率5%,林太太的工作收入保持不变直至退休,家庭消费水平以每年10%的增长率递增,那么可以算出,林先生90岁、林太太82岁时,家庭流动性资产还余有3800万元。如果收益率降为3%,也可以积累到2000多万元。期间,林先生如果想要赞助孩子出国留学,或是有一笔婚嫁费用支出,都是可以承受的,就连疾病的医疗费用都不必太过担忧。考虑到林先生目前的身体状况,我们建议他选择提前退休,重新调整作息安排,以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好好享受人生,甚至他和太太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花销,无需对自己太苛刻。
需求不应走极端
要制定合理的退休规划,估计未来家庭支出是首要功课。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不知不觉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过分轻松型”。这类群体觉得只要有了社保、有了养老金,退休就不用犯愁,日子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不过,大概是受到周围“理财规划”大环境的影响,这类群体的数量正在减少,人们开始意识到退休生活的质量更多取决于个人的资产积累。
与此同时,另一类人群开始膨胀,他们对退休生活比较消极。害怕退休、害怕钱不够花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这类人群往往会对未来开支有较高预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心理压力巨大,甚至影响现在的生活品质。
比如在老年医疗费用的估计上,有不少人会觉得存够100万元才能放心,而实际上这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完成的指标。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健全、完善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就医情况抱有乐观的估计,虽然医疗费用总体呈逐年上涨的态势,但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全额负担。此外,年轻时投保的医疗类商业保险也能为将来做铺垫,比如门急诊医疗险、重大疾病险、癌症保险、护理险等等,在经济上给予被保险人的支持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以上两项保障你都无法享受,那么可以结合一般一次大病所需要的花销和目前的年龄做个计算。比如距离疾病多发年龄60岁还有10年时间,可用20万×1.1^(10)=52万元(20万元为现在大病医疗平均费用估值)来估计。
如果说每个人都应该对医疗费用有所打算,那么在其他一些开支上,就未必人人需要了。比如餐饮费用就因人而异,每天山珍海味并非每个人的梦想,又比如旅行花费,对于没有这种爱好的人来说也可不必多此一举。
为了筹足未来医疗费用或其它储备金而牺牲当前的消费能力是“消极型”人群常犯的错误。有位刚刚工作不久的朋友开始做基金定投了,很多理财师都说,要从30岁开始做养老准备,而且越早越好。他3200元月收入中,有800元需要支付房租,1000元用作基金定投,余下的1400元应付日常生活,包括每天往返单位的交通费、伙食费、公共事业费、服装费、宽带费等等。
“每个月末都很紧张,有时候就靠吃包子过日子”,朋友的这句戏言一点都不夸张,还透着几分无奈。而他之所以会如此窘迫,应该归咎于那1000元的基金定投。在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为了投资而投资,只会适得其反。现在的美好生活消失了,未来的投资成果还看不到,这又是何苦呢?
过去的五六年间,我们开始接触理财,渐渐明白退休需要规划,懵懵懂懂的我们一路摸索,但低头走路可别忘了抬头看路。退休规划是为了养老无忧,而不是为现在增添无尽的烦恼。一个好的理财目标既要做到明确化,明确期限与数字,更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健康等具体情况,合理一些,适度一些,而不要过于自悲或盲目求大。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