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我、DAVID和在公司实习的日本留学生小川一起吃了午饭。DAVID说他刚买了一份保险,他妈妈觉得买贵了。小川觉得DAVID的妈妈很有意思。“为什么说我妈有意思?”DAVID一头雾水。
原来是保费高低之说让小川觉得很新鲜。“在日本,大伙都不谈论保费,只会询问彼此购买后获得了多少保障,而且在保险公司内,业绩优劣也通常用保额来衡量”,小川解释说。而在国内,恰恰相反,我们通常只问彼此花了多少钱买了保险,而常常忽略到底买了多少保额。因此,我们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对话:“你那份保险买了多少钱?”“3500多呢!”“那么贵?我买的才2000块!”“你什么公司买的?蛮便宜的……”听着就可以发现,我们目前购买保险的出发点以及对花费情况的判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大多数人比较的是花费了多少钱,而不是购买的产品所能提供保障的范围和保障程度。
DAVID花费了4000多元购买的保险被妈妈评价为“买贵了”,原因是他表妹只花费了2500元,而当他问妈妈表妹到底买了多少保额时,他妈妈愣住了。妈妈压根不晓得DAVID的表妹买了什么,有多少保额。仔细打听后才知道她买的是和DAVID同类型的定期寿险,保额是10万元,而DAVID的保额是25万元。简单来说,一旦发生意外,DAVID获得的最高赔付是表妹的2.5倍。不过,DAVID要多缴1500元的保费,比表妹多缴60%。在DAVID看来,多缴60%的保费,能获得高出1.5倍的保障,是值得的。DAVID在购买的时候为自己计算了一下,比起没有房贷的表妹,他家除了每月要还房贷,还要维持一家3口正常开销,若自己遭遇意外,那赔付的保险金必须要能让妻子和女儿能继续生活下去。他推算出自己需要购买至少30万元保额的保险。所以,单纯用保费多少来衡量是买贵了还是买便宜了是不科学的。
有时看到某些理财方案,比如A三口之家年收入X元,每年的房贷是Y元,理财师从家庭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用公式计算出了资产的百分之多少应该用于投资基金、股票,多少应该用来存银行活期,多少应该用来购买保险产品等等。但若从家庭保障角度考虑,我们其实更应该先计算出万一家庭财政支柱发生不幸,如何减轻或化解另一方的生活压力。
在日本购买保险时,保险营销员会为客户做一个人生的规划,会将房贷、车贷、日常花费以及另一半若是遭遇不幸所产生的风险等计算在里面,然后做出的保障计划会让客户了解到,若家庭中有不幸降临,也可以在不过多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继续生活。因此,他们在购买保险的时候,是用平时生活情况对比所面临的风险来考虑保险金额,而不仅仅是拿家庭收入来折算。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保额的重视程度远胜过对保险费用的算计。
中国的保险市场正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保险需求也逐渐变得主动起来。虽然保额也不是越高越好,但购买什么产品,获得多少保障,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满足自己需求的才是我们买保险时更成熟的做法。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