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0年底,嘉兴市新居民子女公办学校就学率将近70%,其中海盐县达90%。“对新居民小孩的关注就是对新居民的关注”,嘉兴启新学校副校长俞国兴说,“新居民不远千里来嘉兴打工,其实也是为了孩子。把新居民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好了,就是为新居民解决了最大的顾虑,能让新居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嘉兴中去。”
“从表面上看,嘉兴的创新是新居民事务局这一新机构的创立、对流动人员称呼的改变和居住证的改革,但从深层次上来看,则是政府工作模式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复旦大学一教授如此评价嘉兴的社会管理创新。
接过城乡统筹的接力棒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嘉兴人均GDP正加速向10000美元迈进。在快速发展中,嘉兴遇到的挑战,不比取得的成绩小。从总体上来看,嘉兴的经济结构已达到工业化社会中后期阶段水平,但社会结构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为了改变两条腿不协调的状况,在多次到各地调研、取经的基础上,2008年10月16日,嘉兴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成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嘉兴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并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首任市委社工委书记。
“这下子,大伙儿看到了市委的力度和决心。”嘉兴市委社工委书记的“高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由10位复旦大学等高校教授组成的“嘉兴市社会工作专家库”不定期地为嘉兴提供智库支持;扬帆、春雨等60多个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已承担起开展社会福利、教育、卫生和社区建设方面的专业社工服务。至今,嘉兴已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格局。
在解决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工作方式创新等难题的同时,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根源在哪?这个问题摆上了嘉兴市委、市政府决策者的案头。
经过多次调研、多方调查发现:嘉兴社会转型、社会管理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机制,特别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打破。
社会转型离不开经济转型,特别是城镇化的保障和支撑。嘉兴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按居民居住地计算仅为33%左右,按常住人口刚超过50%。为此,嘉兴积极利用区域资源禀赋相对均质,城乡发展较为均衡的区位条件,坚持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突破口。
2008年4月,被列入浙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唯一地级市后,嘉兴市加大力度推进“两新”工程(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农民创富和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而仍然不相适应的是,嘉兴市农业分散经营等问题突出,农村生产与农民生活方式严重背离。
“其中部分农民对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见比较大,农民‘老无所养’、‘因病致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嘉兴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倪建强告诉观察记者。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家庭结构与城市家庭一样,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普遍转变为“4-2-1”模式,使“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面临挑战,而且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在不断提高,人们普遍期待政府建立新型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模式。
在此过程中,嘉兴人深深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在一两个方面完成突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善制度,在多个领域同时改革、实现联动。
于是,我们看到了嘉兴按照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要求,创新实施了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十改联动”。以此深化改革、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创新,尤其是促进形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制度机制;改变以往的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市民社会管理方式,形成城乡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
“‘十改联动’虽是为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而提出的,但具体内容都在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为民服务。其本身就是嘉兴重大的创新社会管理举措之一。”嘉兴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一负责人对观察记者说。
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来为其做支撑;而创新社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改变以往以城市为主的公共服务布局模式、以及农村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理念和思想,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由此引申说开,在嘉兴,创新社会管理正是接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接力棒,为嘉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社”联动的实践创新
近年来,尤其是在实施“十改联动”以来,嘉兴通过发挥“三社”(社区、社团、社工)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同时牢牢地把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