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企业年金 如何承受养老之重?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任何国家如果要想从容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都需要具备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首先变得富裕。否则养老基金数量再大,到时候也买不到多少东西。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虽早已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但为了保证当期养老金给付,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一直并帐运行,统筹部分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并未形成实际的基金积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近6000亿元。另据《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指出,到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到2030年,这一比例升至24%;到2050年,将有近1亿的中国人口超过80岁。将这两条信息融合起来,那就是现在还年轻的我们,20年后靠谁来养活?未富先老,养老已经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于是,理论界有人搬出美国的401(K)计划,提出企业年金的替代方案,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储蓄的结构应为3:5:2,也就是说,合理的养老金结构中有50%资金来源于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占了养老资金来源的大头。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解释,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的前身,与商业养老保险有着血缘的继承,但企业年金和一般的养老保险概念不同,是属于资产管理的一个项目。首先看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能享受到企业年金的人群有哪些。参与企业年金的单位起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交费能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二是已经办理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三是企业的管理层有为职工谋福利愿望。这三者缺一不可。从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看,已经开始办理企业年金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烟草、铁路、航空、交通等行业,如最早成立的是交通、电力企业年金管理中心。这些企业大多是垄断行业,由于不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国家的原始投入,其员工的收入相当高,再加上已经办理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他们的养老实际上也不可能成为问题,企业年金对于这些行业高收入者,真可谓锦上添花。而相当多的急待解困的国有企业、急需资金融入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者设立的三资企业,由于企业的生存尚存在挑战,加之管理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多少会给职工办理呢这额外的福利?说实话,对于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能纳入社会养老统筹体系就是万幸。至于专家所期待的,企业管理者为职工提供年金的方式来提高竞争力(留住人才),在目前就业形势是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也只是理论界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只有极少数精英能受益,成不了气候。当然,这不能责怪企业的管理者,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经营成本,所以说,美国企业年金普及率在80%以上,这在中国只能是想象,美好的想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在“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课题成果发布会上指出:“假定从2003年起,我国基本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积累在未来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积累额就将达到4.75万亿元,企业年金的建立分散和转移了政府基本保险面临的压力,尽管减少了几千亿的税收,但财政将少支出几万亿的基本养老”。这段话已经被相当多的文章作为理论依据广泛引用,但分析一下,何平所长的论述值得商榷。一是我们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别说是2003年,就是2013年也不可能,现在许多小型企业连基本养老还没有给员工办理。第二,年增长速度29%,不知何平所长依照什么公式推断出来的?基数不正确,所以说总积累金额4.75亿,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三,企业年金能否分散政府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回答也是不可能的。参加社会基本养老统筹是企业参加企业年金的前提之一,既然参加了社会统筹,就有从政府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何来财政少支出了几万亿的养老金之说?减少了税收倒是事实。还有,企业年金能否可以替代政府公共养老金,那也是不可能的。企业年金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年金管理单位无法控制其退保或强制其持续交费,企业的员工的权益就得不到保证,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这个胆量进行尝试。

  许多人在谈到如何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时,总是强调各种养老基金的建立,似乎只要能把养老的钱进来、攒起来,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则理性指出:以存量的积蓄来为未来“埋单”,这只有在国家变得非常富裕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彻底的解决之道。原因是任何国家如果要想从容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都需要具备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首先变得富裕。否则养老基金数量再大,到时候也买不到多少东西。打个简单的比方,家庭主妇都知道,节前的菜市场,主要的蔬菜会涨价,为什么呢?因为节前大家都在集中消费,而这种消费是不能延后的,蔬菜每天出产的数量有限,于是供不应求就涨价了。设想一下,即使我们全民手中都积累了相当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不是美元),三十年后,大家一起去集中消费,可是猛然发现,没有足够多的商品支持(人口已经老龄化,而人均生产率没有提高),物价只会升高,购买力下降,到时一大把的纸币和现在的一张纸币的购买力其实是同等的。

  当前,困扰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养老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二是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物质财富供应不足,这两个问题企业年金根本解决不了。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其突出的问题是财政收入规模较小,2002年财政收入(预算内)仅占GDP的1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5%以上的水平,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并正在进行工业化国家,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十分庞大,特别长期以来,国家在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方面欠账大多,使财政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突出,2000年中国农村(包括民工在内)的总人口为8.33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7.36%,而城镇的同一指标才达到6.29%。据测算,到2030年时,6.64亿农村人口中的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7.39%,而城镇的同一指标为13.1%。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而农民的现金积累又远远低于城镇。到2003年,全国只有不到200万农村人口能领取养老金。在这种严峻的养老形势下,以税收优惠政策来建立和优化“社会、企业、个人”三种方式协调养老,只能让已经解决了养老问题的人,生活得更好,而对于绝大多数真正存在养老的问题人,税收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为了少部分高收入者的可有可无的利益,却牺牲绝大数低收入者的权益,有违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有人认为,企业年金可以集中企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产生更多的增值。那么试问一下,不参与企业年金,企业或居民的资金真的会闲置么?即使按最常见的方式,也是存放在银行产生利息。存放在银行的资金,银行会用来干什么?货款,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道这就是资金闲置?购买了企业年金由年金公司管理就能充分发挥了资金的用途?理论界长期认为,只有资本市场才有融资的功能,事实上,银行在融资上一直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在我国正在大力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个体(农户)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银行融资功能要超过债券、股市,银行的作用应该增强再不能有丝毫减弱,任何企图将银行资金分流都是对上述经济实体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年金公司管理的资金,从现有的投资方式上无法惠及到这些中小企业的。从资金的安全性上考虑,传统的社会统筹养老也好,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也好,由于关系到亿万人的保障问题,政府在其资金的运用监管上,一直非常慎重。企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集中度相当高,极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是股市造系运动中的关联交易非常普遍,二是股市中值得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太少)。面对资本市场的变化莫测,企业年金能稳赚不赔?指望大量的企业年金资金来拉动资本市场,又希望企业年金通过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提高收益,这种想法无异于双手互搏。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管理不力,投机性相当强,受政策拉动更为明显。企业年金和保险资金、社会养老资金一样,具有长期性和安全性的特点,一旦操作不当,产生的社会影响相当大,毕竟,都是老百姓的活命钱。

  出于以上种种理由,在当前公共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个人账户越来越空、低收入者养老问题还没有充分解决的情况下,企业年金作为企业提高职工福利的自主行为,是值得称赞的,政府也要做好引导工作,但鉴于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面,政府正在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所以就不应该用加大税收优惠的方式人为推动只能惠及少部分高收入者的企业年金(因为有专家提出要参照英美等国,企业税前列支可占工资总额的15%或是香港的20%)。反对过度依赖企业年金其实还有一个担忧,就是我们有太多的歪嘴和尚把一本好经念歪的传统。不排除有企业和个人从企业年金提前提取资金,骗取国家税收的优惠,或者是侵吞转移国有、集体资产。就拿最早涉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人寿保险业来说,有好事者可以去核实一下,在当前办理的各式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中,有多少是在长险短做、趸交即领,把企业年金当作洗钱的工具或是某些管理者谋取小团体利益的又一佳径?随手摘录一则消息,《北京现代商报》报道:某保险公司温州支公司2003年承揽的团险业务中,有20笔保单均为当天投保次日退保,保费共计2880万元,通过企业年金洗钱,在业界已经不成为新闻了。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