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某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的养老按揭业务被国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微博上猛烈炮轰。11月20日深夜,陈淮连续发布7条微博,称某银行的以房养老业务,完全不具备风险防范功能,甚至“比本山叔说的最惨更惨:人还在,不仅钱没了,房也没了!”对于陈淮的言论,网友和业内人士议论纷纷。有人支持陈淮的观点,认为他用专业知识帮老人擦亮眼睛;也有人认为,银行的创新产品只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
陈淮在微博上说:“网称某银行拟推以房养老品种。细一看,那本质上不过是个再贷款,和真正的以房养老基本不着边。我劝老人最好别试,因其完全不具备风险防范功能。啥风险呢?您离开这个世界早您不划算,离得晚了呢,您可就比本山叔说的最惨更惨:人还在,不仅钱没了,房也没了!”
接着他又分析;“真正的以房养老需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资产抵押、后交保费的倒寿险。寿险是投保人活得越短赔额越大,以房养老是活得越久获赔越多。以房养老是不需要您付利息的。利息由保险公司付。”“以房养老原理,是老人以住房资产为信用保证向银行开具一张不限金额时间的远期承兑汇票,银行给您按月贴现。保险公司替您逐期付息和最终偿还本金。您别当保险公司做慈善,老人离世房子归保险公司。因人群的寿命分布是个稳定概率,保险公司赌的就是这个概率。”“作为风险对冲,保险公司最欢迎以房养老和寿险一块儿做。老人离世早,保险公司可在房子上挣钱。离世晚呢,可在寿险上挣钱。左右逢源啊!”
他还强调,以房养老必须兼备补充养老金和避险双重功能才行。
据记者了解,“倒按揭”也就是正版的“以房养老”在国外已很成熟。其具体做法是,老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养老金;房主去世后,房子完全由金融机构处置。
虽然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但在中国一切还在探索中。这家银行率先推出的“养老按揭”规定,老年人本人或法定赡养人可以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用途,银行核定贷款额度后按月将贷款资金划入指定账户,借款人只需按月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贷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由于是初尝螃蟹,该业务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较高的准入门槛。比如,银行向老年客户每月发放不超过2万元的养老贷款,最长贷款年限不超过10年。老年客户本人或法定赡养人都可以住房为抵押,但借款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房。
不难看出,国内银行的“养老按揭”与成熟市场的“倒按揭”有很明显的区别。国内银行的产品与抵押贷款类似,只不过贷款分期发放,消费的目标不是买房买车而是养老。该银行在推出业务的时候也明确告诉大家,这一产品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和监管、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与国外的“倒按揭”并不完全相同。
记者注意到陈淮的“炮轰”引起了不少议论。有人认为陈淮分析得很专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消费者提了醒。也有人认为,银行只是推出在“以房养老”上进行创新尝试,并没有强迫大家选择。陈淮作为专家,用这样刻薄而激烈的语言在微博发表观点,有点儿不顾身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上的养老按揭产品“不正宗”很容易理解,因为正版的“倒按揭”现阶段在中国行不通。银行不可能推出跟国外“倒按揭”完全一样的产品。首先,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如何续期还存在很大变数,中国大多数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可能对“以房养老”太感兴趣。而中国楼市的未来走势现在也很难判断,这对保险公司而言将是不小的风险。此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很难接受过世后把房子交给银行或保险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推行“以房养老”的确需要各方面积极探索尝试。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