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从就业角度,至少需要1000万个专兼职护理员,而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才2万人,就业空间很大。
尽管养老产业化这项公共政策商机无限,而且也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甚至有媒体把它与海洋新兴产业、农业科技产业等并列,视为最赚钱的产业之一,但是,养老不能贸然走产业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养老产业化说白了就是赚钱。但是,我国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还面临着历史欠账形成的转轨成本。再考虑到我国的老人历来崇尚节俭的消费习惯,投资者或经营者又怎么可能赚到大钱呢?
现在,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就是把我们过去那种公益和福利双重属性的养老制度,视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要变革就要走产业化道路,即全面推向市场。其实,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也不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所以,把整个社会养老问题推向市场,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
更重要的是,养老很可能会重蹈教育医疗产业化覆辙。近年来,医疗教育之所以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其根源在于医疗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教育成本。倘若养老也走医疗教育产业化的套路,“养不起老”,极有可能变成影响公众生存的又一座新大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