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老金的正常发放主要是转移支付。现有三个劳动力赡养一个老人,政府完全可采取“空账”(达2.2万亿元)方式即用在职职工的个人缴费(没有进入自己个人账户)替发退休者的养老金;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000多亿元补齐养老金发放不足部分。然而,到2050年,我国将变为约1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赡养率大幅提高,人口替代率又趋于下降,新生劳动力的补给不足必然使养老金增量短缺。更加重要的还在于,目前高达10余万亿元的财政收入可形成强大的养老金“补缺”能力,但面对未来动辄数万亿甚至10万亿以上的“缺口”,政府财政显然无能为力。
延长退休年龄被不少人看成是为养老金“减负”的重要政策筹码,但据中国社科院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每年减缓基金的缺口仅200亿,对缓释养老金支付压力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弥补养老金缺口还须有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比如提高国企上交红利比例并将一部分充作养老金。保守估计,每年国企实现利润高达两万多亿,如按20%缴纳社保资金,每年最少在4000亿元以上。另外,今后几年内可试点将中央和地方政府持有的市值约12.2万亿元的上市国有企业股份20%至30%的上市国有企业的股份划拨到社保。由社保长期持有,除了股份红利成为社保资金的补充外,社保还可以用套现收入投资于其他更有升值潜力的企业股份或其他资产。
体外“输血”的同时还必须营造养老金自身的“造血”功能。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余额近2万亿,但与企业年金4.1%的收益率和全国社保基金8.4%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相比,过去10年间扣除通胀率的年均收益率却为负。而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有95.2%集中投资于银行活期与定期存款。因此,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寻找新的市场受托人,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管理层必须突破的瓶颈。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