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照料“亲职弱化”,养老问题不断凸显,流动人口“举家迁移”……今天是联合国确立的第20个“国际家庭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天公布调研报告指出,面对上海家庭发展新变化,政府制定的家庭政策应从只面向“问题家庭”,转为面向多数家庭的普惠型政策,从而推进社会融合、代际团结。
当前上海家庭首先面临的,是因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导致的生育养育问题。一方面,女性的晚育、不育意愿增强。据对上海等5城市已婚育龄妇女未育情况调查显示,就“不想要孩子”的原因而言,除了3.13%是出于健康问题外,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因“经济、住房问题”(37.5%)、“工作、学习需要”(25.0%)、“为了轻松、不想抚育下一代”(15.63%)。而“迟一点要孩子”的原因,前三位依次是:“工作学习的需要”(42.98%)、“想轻松一段时间”(21.05%)和“经济、住房问题”(19.30%)。
另一方面,儿童特别是早期儿童照料呈现出“隔代化”或“亲职弱化”倾向。以上海0—6岁早期儿童照料为例,父母承担32.8%的照料责任,祖辈承担64.0%,其他约3.2%;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祖辈承担的照料增加,从1岁以下的55.8%上升到3—6岁的72.9%。尽管祖辈参与能缓解父母的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但从长远而言,却可能导致亲子疏离,父母无法承担责任及诸多儿童发展和家庭代际问题。
近年来,本市因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最新统计,2012年上海户籍人口1426.93万人,家庭524万户,平均每户2.7人。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则从2005年的266.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67.32万人;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19.58%,增加到2012年的25.74%。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问题将逐渐由隐性转为显性。
此外,越来越多的外来家庭也面临多重发展问题。据2012年有关抽样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沪家庭规模呈增大趋势,家庭规模由2010年的2.22人上升到2012年的2.48人,“举家迁移”趋势明显。虽然1—3人户是流动人口最主要的家庭结构,但4人户以上的家庭户比重逐年递增,由2010年的11.6%上升到2012年的19.7%。流动人口在沪生育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对15—49岁流动育龄妇女的统计显示,1990年,她们生育子女中仅2.3%在上海出生,而2011年生育子女中有58.8%在上海出生。
专家指出,现代家庭更加注重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政府应更加关注生育、养育、培育“三育”服务,全面提升生育、生命、生活“三生”质量。针对上海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现状,要积极营造尊敬老年人的社会氛围,使“老吾老”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行为,“及人之老”成为政府的责任所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加大广播、电影、电视、戏剧、出版物中基于中华道德伦理的、适合老龄社会内容的比重。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应该重视流动人口与上海户籍人口的文化融合。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