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其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管理通胀预期,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下阶段货币政策将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
一面是保费收入,另一方是资金运用,保险行业无疑面临着更多管理通胀风险的压力。作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保险业的经营运作与通胀水平密切相关。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胀水平的上升相当于实际利率的下降,也意味着要求收益率的上升。
一般认为,通胀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承保成本会大幅上升,而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低的保费支出以覆盖风险敞口,从而导致保险行业的利差收窄。
目前人们购买保险产品,通常是收益和保障两方面功能的考虑。在通胀预期下,这两种功能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
以银保产品为例,其收益率多与银行的储蓄利率挂钩。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在投资上有替代效应,如果投资者预期加息,那么与现行银行储蓄利率持平的保险产品显然不具备竞争力。
如果说财产保险因为存续期较短,对通胀预期的适应性较强,那么人身险类产品的长期性决定了其保单调整的难度很大。传统寿险的预计利率在保单生效后是固定的,所以就导致大多投资者会减少对固定收益的传统寿险产品的购买,转而投向其他金融产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养老保险方面。目前市面上养老保险多为年金类保险产品,即投保人定期缴纳保险费,到了合同约定的年龄开始持续、定期地领取一定的养老金。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通胀影响,其养老保障能力将会因为所获年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降低。
虽然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也意味着债券等保险资金投向领域的收益率水涨船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险资金收益水平的上升。
由于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制约,主要投资渠道还集中在国债、储蓄等传统货币性领域,获利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虽然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反映了通胀水平,但由于保险行业的现金流的出入是滞后于经济和利率周期的,过去的投资收益与现在的要求收益率往往难以匹配。
据了解,为了规避通胀以及未来利率变化等不确定性,各保险公司纷纷主打分红险。根据行业数据估算,分红险已经占到寿险保费收入的7成左右。
建立保险行业应对通胀和利率风险的长效机制已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专家认为,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上增加灵活性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应对方式。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