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去年的上海11·15特大火灾;从7月22日京珠高速客车起火再到翌日的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不断发生的天灾人祸让人们心有余悸。惊恸之余,关于意外伤害的保险赔付再度回到公众关注的视野之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正经历快速发展的国内保险业,未能在事故中显现其应有的保障作用。那么,在频发的灾难面前,商业保险的意义究竟何在?公众应该如何理性配置商业保险?
“7·23”动车事故的最新赔偿标准于日前披露,事故救援善后总指挥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经过与事故遇难人员家属具体协商,事故遇难人员的赔偿救助标准定为91。5万元。
此时,按票面价格百分之二收取保费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引起民众广泛关注。“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已有近20年历史,期间保费随着票价水涨船高,2万元的保额却从未改变。
商业保险的火车意外身故赔偿本可以达到5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从保险公司发布的出险客户确认和理赔情况来看,商业保险在“7·23”事故中赔付金额十分有限。
商业险结构凸显不平衡
中意人寿保险专家——
随着保险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国内客户的保险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有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许多客户在购买保险之前会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作对比,从而忽略了保险以保障为主、理财为辅的本意;此外,尽管民众的保险意识在增强,但会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尤其是像意外险一样的消费型产品的客户还是较少——而恰恰消费型产品的保障功能却是相对较强的。
从国外保险市场来看,意外险投保率极高,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的覆盖面。与之相比,国内保险消费者受固有观念影响,对意外险接受程度较低,意外险覆盖面并不高,且大多数消费者均倾向于选择附加意外保障类的分红险,而较少选择费用低廉、保障额度高的纯意外险,因此存在理财有余、保障不足的缺陷;由于所购险种以短期意外险、医疗险和分红险等为主,保障程度有限,人均赔偿额度很低。
意外险作为人身保障的基础,事实上很受国内保险公司重视,因此国内的意外险产品非常丰富。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产品:一类是综合性意外伤害保险,保障责任涵盖因意外导致的残疾、烧伤及身故,甚至还包括意外医药补偿责任;另一类是专门的交通工具意外保障。如果再细分,还有专门针对飞行意外的航意险产品。
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出行规律,不同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进行搭配。比如平时较少出行的人群,可以根据出行时间考虑购买时限较短的意外险产品。对于不少商务人士而言,经常需要乘坐飞机,每次花20元买一份航意险就显得并不划算,可以考虑选择一份保障期限较长的交通意外保障产品。
合理规划投连险为家庭构筑保障
友邦保险保险专家——
尽管国内的保险业在过去20年迅猛发展,消费者的保险认知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正确的保险理念仍需要不断加强,包括保险的最大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投资;民众普遍存在“保障观念薄弱,保障不足”等较为常见的问题。应选择全方位的终身健康及意外保障,来弥补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带来的损失。建议应该从以下的角度出发进行家庭保险规划:
首先是遵照先为家庭经济支柱投保的原则。一个家庭中首先应该为家庭经济支柱建立保障,为其构建寿险、意外险和重疾险组合而成的全面保障。保险是一种转移风险,对风险作经济补偿的金融工具,所以为防止因病致贫影响家庭生活质量,拥有一份功能齐全的疾病保险,不但是为个人,更是为家庭增加一份安心的保障。
其次是对不同的家庭成员选择不同的保险。每一位成员在家庭中所肩负的角色都不一样,因此对每个人的保障都应该有不同的保障侧重。如女性的重疾发病率比男性高,所以在选择保险时应侧重重大疾病险;如小孩的意外风险较高,所以应侧重意外险和医疗险。
然后是将意外险作为构建保险保障的基础。消费者在没有任何保险保障的情况下,最应该购买的险种是意外险和纯保障产品。所以在家庭保险规划中,沃保网保险专家建议选择意外险作为第一张保单,以较低保费获得较高保额,其次再去按家庭所需去投保医疗险、养老险或者是少儿教育金险种。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