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在整体上非常正确地把居民的需要作为优先重点,强调政府保障人民福利的责任,即在目前和未来都为人们提供负担得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保证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3年医改成效的评价。
的确,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突破和成效,基层医改取得重大突破,亮点频现,百姓所享受的实惠也是逐年增多。
日前,《中国改革报》记者就3年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专门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全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层基本药物价格下降了30%;全国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比例达到83.3%;城乡居民日益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0年的35.5%,2011年将进一步下降。这是孙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一组数据。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掂量出新一轮医改的成效;这一组组亮锃锃的数字,闪耀着对未来医改充满信心的光芒。
孙志刚表示,3年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基层医改的成功突破,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的结果,也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支持。
新一轮医改提出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3年来,各地各部门沿着这一思路,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涌现了许多好的做法和亮点,为下一步医改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立足攻坚克难,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实施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召开医改会议,研究部署医改工作。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并设立国务院医改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医改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也都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全力抓,形成了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重庆市将医改工作与建设“健康重庆”、落实“民生十条”以及“共富十二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青海、陕西、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青海主管卫生的副省长担任医改办公室主任,各州(地、市)、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也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河北省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医改,把医改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辽宁省提出,把医改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吉林省主管卫生副省长亲自给新任县市党委书记作医改辅导。
各地还加强对医改的督导,确保改革任务完成。广东省四位省领导、两位政府副秘书长、一位省医改办主任分别同时带队,对全省进行全面督导,掀起攻坚热潮,确保了改革按时完成。青海省每半月把各地区进展情况在《青海日报》上通报,在医改攻坚阶段,要求各地分管领导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减少外出和接待工作,集中精力抓医改。黑龙江省对改革不彻底、职工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督促限期整改,组成专门力量驻点进行督导检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专门给各地(州、市)的领带写信,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对一些进展较慢的地(盟、市)的主管领导进行专门约谈,督促推动各项医改工作;安徽省委书记、省长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综合改革工作,在开展五级党组织书记走基层活动中,亲自深入村卫生室蹲点,倾听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意见建议。吉林省成立了10个专项督导组,到各地、市进行蹲点督导,改革任务不完成、不到位,督导组就不撤离;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正厅级的阶段性常设医改机构,核定行政编制12名。
孙志刚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我们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持续增长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攻克这个难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