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针对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高校有必要从现实需求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等。
就师资而言,重点在于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师资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师资培养,尤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教师的培养,应针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现状,结合课程体系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忌盲目,学非所用。培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完全局限于进修、访问等外部培养方式,还包括“以老带新”、公开课、新教师听课等内部培养方式。做好师资培养工作,还应有师资培养管理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如鼓励教师“考研”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制度等等。
就人才培养层次而言,有必要发展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形成涵盖专、本、硕、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从而改变人才培养层次不高的局面,以满足我国健康保险业未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课程建设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基本要求。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健康保险专业的课程建设必然会经历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设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健康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既吸收借鉴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具有实用型、创新性、开拓性和前瞻性,以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能适应新世纪健康保险业的发展需要。从近几年的办学经验来看,我们认为,健康保险专业的必修课,其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经济类基础课,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二是保险类专业课,主要包括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人身保险学、寿险精算、商业健康保险学、健康保险核保理赔、保险营销学、保险法等;三是医学类必修课,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案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上述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既强调经济类、金融类、保险类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又突出健康保险的课程设置特色,体现健康保险独特的医学背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