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起码在现阶段,企业的HR们未必能体会到这份苦心。对于他们来说,员工的医疗保险投入仍然是员工健康福利的大头,其次是体检,再次才是张黎刚提倡的后续服务,包括日常健康管理。德勤华永北京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分所人力资源总监魏清琴说:“如果员工中有一个得大病,就会立刻拉高整体支出,所以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就是为员工提供健康险。”至于日常的健康管理,“企业有时候确实投入了,比如开展健康讲座、设立健身房等,但大家不去听、不去用就是浪费了,企业也不愿意再继续投入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医药机构:倡导功能医学理念,投资健康管理公司
“我工作的那个时代,每个厂都有厂医。厂里的医务室非常强大,里面的医生会定期到三甲医院进行进修。所以,无论医疗也好,保健也好,都有人管;而现在我接触了很多企业,哪怕是很大的企业,都是HR在管,但HR不是专业的医疗人员。”原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懋贞回忆当年,不禁感慨:如今国内的健康管理是在走下坡路。
从第一时间去医务室,到别无选择只能去医院,虽然后者比前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但现代人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惰性却使得这一步跨越变得艰难。如张懋贞所说,在健康管理的过程当中,主动权在个人手中。他们大多会在得病后重视身体管理,但在未得病前,有无必要控制,怎样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不仅个人自己不清楚,就连医生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数据。
这种情况下,医药界只能通过反复强调健康管理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来对抗日益蔓延的慢性病。原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就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危险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因此要主动出击管理健康,而不是被动找病防病。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在平时也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与之相类似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强则提出了“功能医学”的概念。所谓功能医学,其实是一门保健医学,其方式包括饮食调整、营养剂补充、药物或草药处方及其他相关辅助疗法,目的不在于改变某一症状,而在于培养一种体质,让身体能够从容应对疾病来袭。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