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根源来说,健康保险自身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同质化现象严重。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107家保险公司(含寿险和财险)开展健康和意外保险,健康保险产品达300多种。但这些产品多数雷同,创新品种少。它们多是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产品,或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
其次,费率高、理赔少。目前,各类健康保险品种费率相对偏高。如35岁的男性,购买10万元的终身重大疾病,交费期20年,年缴4000元左右,也就是20年共缴费8万元。若把这笔费用的利息收入算在内,其实已和10万元的保额相差无几。也就是说,赔付额主要是投保人自己缴的钱,健康险相当于具有储蓄的功能。同时,健康险品种往往都是作为附加险的形式销售,作为主险销售的非常少。
最后,密度低、覆盖面窄。从保险深度来看,2006年全国GDP为209407亿元,健康保险占0.17%;2007年为246619亿元,健康保险占比0.15%;2008年GDP为257306亿元,截至当年的11月份,健康保险总收入为5487403万元,仅占0.21%。
另据保监会统计的全国各地区保费收入情况显示,健康保险只是集中于一些大中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健康险的市场占有率可说是微乎其微,覆盖面极窄。我国健康险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相匹配,而且,各地区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危中寻机
当前,健康保险所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但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却不能满足需要。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相比2006年,2007年卫生总费用增加1123亿元。但是,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用,并没有催生健康保险超速增长,健康保险业也并未分享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对健康保险业来说,未来医改的出台和落地不是利空,而是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和明确;金融危机的蔓延并非坏事,危机暂时阻滞了外资保险机构渗透国内市场的步伐,正是健康保险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好机遇。
首先,要不遗余力地普及健康理念,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提升保险的密度和深度,引导人们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建立健康的经济观。其次,要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健康险比寿险更为复杂,风险更大,还需具备较多的医学知识。只有更为专业的管理和业务人才,才能更有利于健康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第三,要积极创新产品。健康保险机构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市场细分。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群体,开发设计个性化的新险种。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