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寿险公司招商信诺目前正在国内深耕高端医疗保险业务。招商信诺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在其9000人的团险客户群中,外籍高管约占60%,本土高管约占40%,但本土高管占比呈上升趋势;而在3000名个人客户中,本土人群大约占据了80%的比例,且本土人群占比仍然呈上升趋势。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养老”)书面答复本报称,随着本土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国内高端医疗保险面临的需求,也逐步由在华工作的外籍高管,转变为派驻国外的中国籍管理层。太平养老目前的高端客户数量为3000-5000人,主要是在中国的外籍管理者或高级职员,其次为少量的中国籍高管。
市场空间:5.5万-100万人
正是由于可以帮助客户避开长时间的排队等待、嘈杂且缺乏私密性的诊疗环境、冷漠的医生问诊等问题,有尊严感的高端医疗保险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和中产阶层接纳。
招商信诺对本报称,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高端医疗产品将逐渐扩展到中端市场,目前这一趋势无论从企业还是个人客户上看,都已经有所体现。
“企业逐渐从主要为其高管购买高端医疗产品扩展到为其中层管理层购买,产品也从非常高端保障逐渐有所精简。”
“个人客户也从非常高端客户逐渐扩展到中等收入人群,相应的保障内容也有调整。相对来说,非常高端保障的特点是保障范围完全放开,注重服务品质;相对中端保障的特点是保障的经济性和精简性,突出最重要的服务项目,如住院门诊预约等。”
高端医疗保险本土化、中端化的趋势,也已被国内其他经营高端医疗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感受到。
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健康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尚教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高端医疗保险产品本土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走向中端的过程。“本土计划更适合在中国长期生活工作的人。而我们经营医疗保险的范围是突破社保目录的产品,并不全部是高端,但如果把社保称为大众产品,那我们就可以称这部分产品为高端,其中必然会包括进来中端的部分。”
尚教研认为,高端医疗保险产品“中端化”更重要的体现在于产品链的逐步完善。“最初的高端医疗保险只有保额很高、保费也很高的产品,现在的产品则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的都有,但是保费几百元的是普通医疗保险,仍然可以报销社保目录外的药品和治疗费用,中端客户如果要丰富自己的医疗保障是会考虑的,我们也把这类产品称作高端医疗保险。”
尚教研认为,国内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发展仅仅是个开始,他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未来将是公立与市场两条腿走路,一旦医疗市场成熟,民众对社保和高端医疗做出对比的话,将会有大概20%的人选择通过高端医疗保险的方式解决就医问题,但现在的比例还不到1%。
《群邑智库·201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千万富豪人数已达到18.4万人。而正如某外资寿险公司高管所说,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人,一旦了解到这种产品,购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此前,本报记者从北京保监局了解到,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地区共有5.5万名高端医疗险客户。尚教研称,“这个客户数量相对于北京2000万的人口来说,太少了,至少100万人需要高端医疗保险。”依照他的分析,高端医疗保险本土化过程中的中端化趋势,才刚刚开始。(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