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管理成为一种行业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产生的直接动因在于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及相关的医疗费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健康风险管理事业在美国发展非常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这之后,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纷纷借鉴美国健康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其国内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方式。
健康风险管理,又称综合健康管理(IHM),是指有效地鉴别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状态,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干预手段,提高干预的有效性,并监测干预效果。与单纯诊治疾病所不同的是,健康风险管理覆盖包括患病和未患病的所有人群,重点为具有慢性疾病高危险度的人群服务,其主要工作流程大致包括收集个体信息、评估患病风险、改善个体健康三个步骤。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在国外,健康风险管理起源于健康保险经营的需要,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各大保险公司均有健康风险管理发展战略,以及针对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疾病管理实施方案。但在我国,鉴于健康保险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业务起步较晚、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原因,许多保险公司没有自己的健康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健康风险管理与健康保险的结合还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紧密。除此之外,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被视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可是,出于对医疗费用风险(道德风险等)的忧虑,保险公司在设计险种时往往费率居高不下、投保条件苛刻,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市场需求,使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极为艰难。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