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银行存款“被保险”
2月2日,彭大爷告诉记者,2010年,他到建设银行(4.89,-0.04,-0.81%)田心支行存钱,由于自己视力较差,在银行服务大厅,找到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帮忙填表。
“因为她和银行工作人员穿着差不多,我并不知道那个人是卖保险的,便告诉她自己是来存钱。她说我的表填写错误,又重新帮我填了一张。”彭大爷回忆道。
彭大爷没读过什么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也看不懂什么保险合同,就办了相关手续。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事后告诉彭大爷为他办理了一种保险,并且买这个保险与把钱存银行没区别,其他相关问题也没多作解释。
因为钱是直接存到银行的,彭大爷就以为这笔钱已存进银行,只不过是多了一份保险,也没有产生什么顾虑。
退保,本金要亏5000元
2011年2月,保险公司业务员电话告知彭大爷要续保。2011年8月份,保险公司业务员又说如其不续保,就要终止合同。
“续保的话,每年都要交12000元,要连续交满5年,我哪有这么多钱买保险。”彭大爷诉苦说。
在彭大爷家,记者了解到,他和老伴每月退休金不足2000元,二老身体都不好,每月要买药吃,根本无力承担每年续保12000元的钱。
不久后,彭大爷向保险公司多次提出要退保,但是业务员说,如果要退保,就要承担违约赔偿金,也就是本金12000元只能返还7000元。
事已至此,彭大爷急得直落泪,“我在银行存钱却变成投保,没有利息,还要扣我的本金,这不是骗人吗?”
保险公司:
一周内给出解决方案
2月3日,记者跟随彭大爷来到建设银行田心支行。据该银行网点的经理罗瑛介绍,彭大爷确实在2010年2月在该行办理保险业务,具体情况她会和建设银行株洲市分行联系,再找保险公司三方协商解决此事。
当天下午,据相关的保险公司株洲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通常在受保后有十天的“犹豫期”,期间保险公司会有一次电话回访。通过这个回访录音就能清楚彭大爷是否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保险。
工作人员调出了彭大爷的电话回访录音。在这段电话回访录音中,记者并未听到话务员明确提醒彭大爷十天内可以退保的提示。
律师认为,保险公司业务员在办理业务时,并没有向当事人说明业务的相关条款,包括在解除保险合同后产生的后果。银行在对储户进行银保业务宣传时,必须提醒储户存在的风险和可能遭受的损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