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藏族村医昂青已经三次敲开村民扬本加的家门,一次是为了给扬本加6岁的孙子注射疫苗,一次是给他的儿媳检查身体,而最近一次上门是为了给他的孙子体检。
扬本加所在的贡公麻村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是一个牧业村,全村有500余户共2870人。作为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50岁的昂青几乎每个月都要背着医药箱、骑着摩托车到村里巡诊,高原上的阳光将昂青的脸晒成了健康的古铜色。
青海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副处长马忠告诉记者,在青海,像昂青一样每月走村串户的村医有6689名,分散在全省4243个行政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乡村医生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中的‘网底’作用越来越明显。”马忠说。
青海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员朱华指出:“中国有7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
2009年4月,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国政府做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决策,新医改方案中设定了3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的目标。
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支持2.5万多所村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村卫生室是农村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村医队伍的壮大对于解决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意义十分重大。”朱华说。
中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推动医改进行,昂青的行医生涯见证了这种进步。昂青的父亲是贡公麻村的老藏医,1983年,昂青子承父业,开始在村里行医。20年来,他一直在自己家里依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老三样”给村民看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