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们又积极推进农房建设常态化,确定新建农房9万户、改造危房2万户,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50%以上。”市住建局局长邹长清说,农村住房建设怎么搞,烟台不搞“一刀切”,已探索出5种不同的建设改造模式,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对中心城市部分城中(郊)村,由政府统一进行土地征收、安置房建设和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完毕后直接纳入土地储备,统一对外公开出让,收益用于弥补改造支出,探索出“政府主导、统征储备”模式;对全市大部分规划保留村庄,推行企业主导、项目开发模式。按照项目捆绑、公开出让的方式,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实施迁村并点、整体改造。
部分区位优势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选择“村集体主导、自我改造”模式。比如,龙口南山、芝罘区官庄等20余个村,依托当地企业发展,集中规划建设村民住宅区,共有70多个村、1万余户村民受益;部分重点镇和中心村,探索开展住宅连片建设,一方面吸纳人口、膨胀规模,另一方面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对大部分危旧房,结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地实施修缮、改造,坚持修缮改造模式。
4年后一半以上农户住进新房
日前,我省召开农村住房建设总结表彰暨小城镇建设工作电视会议。会后,烟台提出将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常态化,进一步拓宽实施范围,推动农房建设由城市规划区向村镇领域延伸,由城中(郊)村向普通农村拓展。从明年开始到2016年,全市每年要新建农房6万户以上、改造危房1万户以上。到2016年底实现“一半以上农户住进新房”的目标任务。
“房地产开发需要新空间,旧村改造往往又需要借力开发企业,4年后,半数以上农户住新房,这对烟台房地产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强心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地产研究员、烟台隆城置业营销计划部经理高建说。
农户搬新房,会不会出现村民“挑着粪桶上电梯”的尴尬现象?邹长清介绍,近三年的农村住房建设,烟台主要采取了“转变身份进工厂企业就业分流一批,给予政策保障退养一批,尊重选择留村务农一批”这三种方式对村民进行妥善安置。例如,开发区,目前已为3.8万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有1.8万名失地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累计为失地农民发放养老金5.7亿元,失地农民实现就业2.8万人,就业率达到85%。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