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许顶立教授表示,运动型心源性猝死,防不胜防但又可以预防,关键在于参赛者要对自己的运动耐量有个起码的判断。
“往往大运动量强烈运动、交感神经剧烈兴奋、选手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和功能饮料导致电解质紊乱,这些都可能导致马拉松选手猝死。”许顶立表示,此外个人体质上的原因,如处于感冒等炎症感染期,比赛前一天的休息状况(是否过度劳累),甚至赛前的饮食、饮水情况,都可能诱发猝死。
但凡类似马拉松这样的强运动量赛会举行时,往往都会有心源性猝死案例发生。对个案进行追根溯源发现,不幸往往是剧烈运动和个人体质原因综合造成。
许顶立表示,对于参加马拉松运动的非专业群众而言,提前发现自己身体的警示信号非常重要。比如有过心慌、胸痛、胸闷病史的,必须排查清楚心脏问题。处于炎症期的感冒患者,绝对禁止参加马拉松比赛。
导致选手猝死还有一个主因,就是超过了其运动耐量极限。“一个从来不跑步的人,让其完成42公里的比赛也存在危险,因为人体的运动量讲究循序渐进。”
据悉,目前普通市民的运动耐量可通过平板运动测验等方式进行查找,一般收费在100-200元之间。这个检查可以发现人们运动的耐量极限,医生也可据此给出一个安全的运动方式和行为。
许顶立表示,做到有症状(心慌、胸闷、胸痛)及时就医,有病史、家族史筛查,有可能提前进行更高规格的体格检查(含平板运动测验),可以预防到相当部分的心源性猝死。
他表示,猝死发生的概率极低,如果因此(猝死)的发生而放弃运动锻炼,又恐慌过度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