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往往是一年中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也是
意外伤害最高发的时段。如何才能填补暑期安全的“黑洞”,编织出一张有效的儿童安全防护网?
暑期儿童“最受伤”
近期,关于儿童溺水的报道频繁见诸各地媒体。据统计仅今年6月,媒体报道的一次有3人以上溺亡的事故有10起之多。
“一年中39.5%的儿童溺水事故发生在6-8月,留守儿童和‘候鸟儿童’是高发人群。”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溺水超过几分钟,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在几种常见儿童伤害事故中,溺水的重度伤占比最高,达到43.4%。
道路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暑期伤亡的另一“杀手”。有关报告显示,随着家庭用车的普及,2013年之后,儿童乘坐机动车造成伤害的比例超过了步行,而这与安全意识薄弱、乘车习惯不佳直接相关,包括儿童不系安全带、坐副驾驶位、儿童安全坐椅使用率低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1-4岁儿童坠落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上海市儿童医院的数据显示,在暑期儿童受伤病例中,坠落伤占46.43%,坠落地点包括窗户、楼梯、床、桌子甚至父母怀抱。
安全“黑洞”有哪些?
暑期儿童安全事故缘何高发?据调查发现,家庭缺乏有效看护、相关禁令难落实、社会补位意识不足等,均是重要原因。
目前城市双职工家庭居多,隔代教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监护往往难以到位。无论是暑假进城的‘小候鸟’还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照护主力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都已偏大,身体状况和精力不够,很多时候根本难以看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