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很多媒体都对重大疾病保险进行了报道,有关重疾险的纷争也成了一时的焦点。究其原因,无非是投保人及客户对重疾险在认识上的偏差而引起的。对于重疾险来说,质疑并不可怕,恰恰相反,质疑也使得重疾险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并在关注中走向完善。
从被质疑到受青睐
类似重疾险的产品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南非,起初只是作为附加险的形式出现,但其销售远没达到保险公司的预期,发展也相当缓慢。随后,该险种被引入到世界各地,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受到日益关注。
重大疾病险在一些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重大疾病险自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至今,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相继推出了此类产品,特别是1996后,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万份重疾险新单售出。而在一些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的国家,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重大疾病险同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重疾险在西方国家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
其实,在重疾险发展和销售相对成熟的外国,人们也是经历过类似的对该类产品的指责和质疑阶段。但随着重疾险产品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认知度的不断加深,重疾险对于患上极危重疾病的消费者在治疗和经济补偿方面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出来,重疾险在国外开始受到人们青睐,销售也逐步提高。
不能因噎废食
虽然中国的保险业是个相对年轻的产业,尤其是重疾险,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中国的重疾险在开发时已有外国相对成熟的产品可以借鉴,且都是经过保险专业人士的缜密研究,各项保险合同条款的拟定也是严格遵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同时也是符合保险行业的规范要求的。因此,目前国内的重疾险产品还是相对完备的。
在目前媒体热烈的讨论声中,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该不该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有统计数据显示,近8年来,中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这些增长幅度都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如果罹患重大疾病,需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花费一般都在10万元以上。而这还不包括因重大疾病而引起的高额营养费、收入损失等等。对于一个普通家庭,一旦有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很可能意味着整个家庭因病返贫。应当使用保险这一个工具来实现有效的风险转移。
在目前媒体的讨论中,有一点被忽视了:目前保险公司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的条款中,尽管承保的疾病种类不同,对于疾病的定义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最常见的重大疾病种类基本涵盖其中,包括癌症、心肌梗塞、脑中风等等。理赔数据显示,其中因“癌症”的赔付近90%心脏类疾病,良性脑肿瘤的赔付也位居前列,这也正是目前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疾病种类。
当然,即使目前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漠视我们所面临的风险。
在重大疾病发生时,能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应对吗?生病时才会想起健康的重要,风险发生时才会后悔没有早买保险,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其实,除非自己有能力应对重大疾病,否则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重大疾病保险。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