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健康险还需自身硬
无疑,健康问题与每个人一生相伴,因此公众对于商业健康险的需求是最迫切的,迫切程度甚至超于养老险,不过,个人税优政策在年金、养老保险领域已有所进展,包括年金不超过工资总额4%额度内的部分给予个税递延已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将在今年启动试点等,但在商业健康险领域,个人税收优惠政策迟迟没有进展。
对于商业健康险个人税优政策是业内翘首企盼的,且业界期望的不仅仅是延税,而是希望直接将健康保险费在税前列支,即商业健康险可以享受到跟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类似的免税待遇,在个人工资的一定额度或一定比例内税前列支。国寿养老上述高管解释道,因为商业健康险是对个人医疗支出的补偿,是个人已经花费在就医上的钱,并不是个人收入,记入个人工资缴纳个人所得税并不恰当。
如今,个人健康险税优政策有望出台,被业内认为是对行业莫大的利好。不过,外界的医疗体制环境加上保险业自身的能力,都让业内高管对于这项支持政策出台改善健康险业务经营没有了那么高的期待。
一家外资寿险公司总裁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政策出台确实会刺激公众对于健康保险原本就巨大的需求,不过,商业保险机构要实现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获利,就必须具备够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政策对险企的健康险经营能力提出的要求,其实是比经营意外险和养老险的能力要求要高的。”
他认为,保险业健康险经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承保质量问题,二是定价问题。在技术水平提升以及客户投保的倾向下,投保环节越来越简便,这对健康险来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为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线下的核保逐渐弱化,如果人都不见,只在线上勾一勾就好了,承保质量如何确保?” 而大数据的缺乏,精算的待考,又让健康险产品的定价面临困难。
一家专注互联网保障型业务的小型寿险公司负责人就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暂时没有推出报销门诊费用的医疗保险产品的计划,因为这类产品对公司运营、后续服务等产生较大压力,包括人员数量、审核专业性、报销系统等,需要公司具备一定能力。
而一家大型财险公司高管则较为“消极”,他甚至认为,国内商业健康险业务长期没有起色与缺乏税收支持政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他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国内至今没有一家保险机构经营健康险是成功的,这有多方面原因。比如,社保的保障边界不确定,政府与商业机构的对接就不顺利;同时,医院体制不透明、非市场化,对医疗成本的管理不透明,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缺乏影响力等,都让保险行业缺乏开拓健康险业务的积极性。
中国人寿副总裁苏恒轩在201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健康险业务本身的特色与传统寿险业务有很大不同,即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是健康险业务经营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中国人寿会在密切关注健康险业务有关政策的同时,练好内功、搞好储备。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地方保监局曾发文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练好基本功,包括数据储备、产品开发、健康服务等。
新华保险总裁、首席运营官万峰也在2014年业绩发布会上称,在推出健康险税优政策的预期下,新华保险在积极研究,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商业健康险经营模式,并为此做好后台的准备和人员的培训。
国内的人身险按大类业务可分为寿险、健康险、人身意外险,其中,可作为民众医疗健康需求重要保障的健康险仅占10%左右。《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保监会公布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国内健康险业务的保费为1123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10.2%;2014年,健康险保费1587亿元,尽管同比增速高达41%,但占当年人身险保费的比例也仅为12.8%。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