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2016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大中城市报告》。这份报告共计调查了全国36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5114多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职工。
提升职工福利保障的空间巨大
报告显示,2016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为70.4,处于基础水平的中间位置;国企、有工会的企业、上市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福利保障较高,民营企业最低。
所谓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简称CEBI),即以职工福利保障充实性、职工福利保障公平性、职工对现有福利保障状况满意度评价和企业对职工福利保障效益评价为主要测量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数。此次通过对中国内陆的36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发现,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职工福利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未来进一步提高职工福利保障的空间巨大。同时,企业在提供福利保障项目的时候,往往更加注重“激励”作用,而非“保障”作用。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对整个社会和经济背景的真实反应,比如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税收优惠力度对企业引入相应福利保障项目的激励不足等因素。
整体而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表示:“企业对国家规定的职工福利保障必选项——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贯彻较好,基本实现全覆盖,而选填项——企业年金、商业补充保险等则是拉开不同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福利保障水平差距的主要得失分点,也是今后努力的着力点。”
在各类企业福利保障中,商业补充保险实用性和商业补充保险服务满意度较受认可;超过四分之三的职工愿意增加一定缴费获得长期护理保障;已经购买税收优惠健康保险的职工比例为11.4%,没有购买但有意愿购买的职工比例高达56.5%。
增加重疾保险呼声最高
报告显示,企业职工希望自身的福利保障能够进一步提高,而在希望增加的福利保障类型中,主要是希望企业在住房公积金和商业补充保险上增加投入,而对社会保险和非保险类福利的进一步需求较弱。报告显示,有56.7%和51.5%的职工分别选择了住房公积金和商业补充保险,均超过半数;而选择非保险类福利和社会保险的职工分别只有39.2%和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