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商业保险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但对于保险费缴费年限的长短问题,不少人始终拿捏不准。有的消费者觉得,保费不要交那么长,时间短一点早点交完,心里就少一件事。尤其是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有保险投资者就认为,可以压缩缴费年限,甚至趸交,那样就可以抵御人民币贬值带来的隐形损失。
事实上,缴费期长短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是什么类型的保险产品。如果是长期保障型寿险,投保人本身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应当尽量拉长缴费时间,这样保险杠杆作用才会更明显;如果是理财型保险,由于涉及到资金保值升值问题,只要资金充沛,不妨选择趸交或短期方式,这样获取的利益会更多一些。
买了保障型产品,交费期应尽可能长
新快报梳理了市面上的长期寿险产品,其保险费有趸交、3年、5年、10年、20年、30年、缴至55岁、缴至60岁、终身缴费等形式。如何定夺缴费期限的长短,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单从产品类型角度而言,如果消费者买了保障型产品,那就应该选择较长时间的缴费方式。
以某储蓄型终身
重疾险为例,假设投保者为30岁男性,保额为50万元,选择趸交的话,总保费为16.48万元。如果选择期缴,分3年缴费的话,年均保费为5.89万元,对应的总保费为17.67万元;若分10年缴费,年均保费为2.21万元,总保费为22.07万元;若分20年缴费,年均保费为1.35万元,总保费接近27万元。
通过前述费率推演,缴费期限越短,总保费越少;期限越长,总保费就越多。很显然,一次性缴费是用16.48万元来撬动50万元的保障,而20年缴费是用一年1.35万元撬动50万元保障。保险专家指出,“保障类产品一定要用杠杆作用,用尽可能少的保费投入,转移尽可能大的风险。”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寿险产品条款有“豁免条款”,当投保人全残或身故时,可免缴余下保费。如果投保人起初就把所有保费都交齐了,“豁免”自然也就没有意义。
此外,有
重大疾病理赔数据显示,40%的风险发生在缴费6年内,保险公司对合同约定事项理赔的同时,合同也随之终止,消费者也就不用再缴费。换言之,太早交齐保费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