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11年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年会在桂林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关于寿险市场和渠道的思考”。会中中国人寿团体业务部副总经理弋雪峰发表了《团险市场和渠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城市化发展创造的员工福利保险需求,对团险来说是最大的利好。同时人口红利步入拐点将激发养老保险的需求。
以下是弋雪峰的发言实录:
尊敬的吴主席,各位专家,各位同业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信平公司的邀请出席这次年会,并且作一个团体保险市场与渠道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汇报。我们根据自身这些年的实践,结合中国人寿发展的一些历史和现在的一些做法来进行思考,可能认识上有一些偏颇。今天各位专家的演讲对我的启发很大,在这里我也把自己的一些初浅的思考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和大家汇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团体保险市场与渠道的认识,二是团险市场与渠道的现状,三是团体保险渠道的未来。我拿到这个题目以后,也在想,团体保险如何去认识它?实际上是三个问题,也是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方?我用这个图片开始下面的发言。
一、团险保险市场与渠道的认识
我是谁,就是团体保险的概念问题。团体保险顾名思义是在一个合同下同时对一个团体的人群提供保险服务的方法。团体保险本质上不是一个崭新的保险种类,而只是一种关于产品组合、定价、管理与核保的不同方法而已。针对团体人寿和健康险,为防止逆选择,对团体承保设置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被保险人人数不低于一定数量(如5人),符合条件的成员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如75%)以上参加保险,保险费由团体承担或者团体与个人分担,不以购买保险为目的而成立团体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承保技术创新和管制的放宽,都大大拓展了团体保险所涵盖的范畴,团险家族不断有新面孔出现。随着团险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品种不断地涌现。
回顾中国的团体保险的发展,实际上是从1951《团体人身保险办法》颁布之后开始,几经停办、复业,到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团险经历了几个阶段。1980年代,团险是一枝独秀,大家都在做团险,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随着个人营销和银行保险的发展,团险的人才不断分流,用我们基层同志的话说,老弱病残做团险,当然是夸张了点,但反映了一定的实际。第三个阶段就是没有人愿意做团险。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国人寿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又回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团险的情况。从这个阶段来说,团险实际上是越来越好。特别是在今年金融环境比较复杂,投资收益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团体业务渠道是一枝独秀。前天和几家同业公司的团险同业交流,了解到的信息也是一样的,各家完成任务的情况都比较好,而且赔付的比例都不高,所以从行业来看,团险也是越来越好。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