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说,自己炒股心态比较好,刚进入股市时,一心想着投资操作多赚点,但现在看来,赚多赚少都是小事,关键还是能通过炒股认识很多“股友”,让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少了份寂寞,多了些快乐。虽然在家里就可以用电脑进行操作,但她还是喜欢到营业厅。“在营业厅有很多关系很熟的‘股友’,说说笑笑一天就过去了。老年人怕孤独,就图个乐呵。”她说。
“虽然现在市场比较低迷,但我没有选择退出股市。”刘阿姨说,股市资金只是她银行存款的一部分,对自己影响比较小。2006年股市行情好,基本上买哪只股票都会赚钱。但股市行情开始下行,以前赚的钱基本又赔进去了,“整体来看,不赚不赔。”
投资理财陷阱频现,老人要增强分辨能力
很多老年人“被理财”,有的甚至遭遇诈骗,养老钱打了水漂。
老年人的理财意识虽然越来越强,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少老年人往往“被理财”,让人很无奈、很气愤。
“本来是去银行存钱,却稀里糊涂被忽悠存成了什么‘理财产品’。”家住北京市宣武区的张乐祥大爷说,去年10月份,他来到附近一家银行存钱,本来是想存成定期,这样收益率也有保障,但到银行之后,柜台工作人员极力向他推荐一款所谓的“理财产品”,还说收益率肯定比定期存款要高。“我不懂啥叫理财产品,但因为对银行特别信任,就听从他们的意见,让工作人员给办理了。”张大爷说。
一年后,张大爷到银行取钱时才发现,这款产品的收益其实很低,甚至还没有存定期的收益率高。张大爷跟银行交涉后发现,对方让他办理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并不像定期那样有保障,而是有一定风险,可能赚,但也可能赔。“本来想多赚一点,结果事与愿违。如果连银行都不能信任了,还能信谁?”张大爷说。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据了解,许多老人由于缺乏对理财产品的分析判断能力,往往将理财的选择权、决策权交给了所谓的理财师——“你帮我挑吧”。而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压力下,向老年人推销理财产品时刻意隐瞒产品风险,夸大产品收益率,导致很多老年人“被理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