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无论是银保渠道还是个险渠道,大量代理人有意模糊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将分红险当作“存款替代品”来进行销售,而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宣传时往往也向定期存款靠拢。
“我妈妈一直以为存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直到到期时我们才知道她买了款保险产品。”日前,市民张女士向记者表示,她妈妈买了一款5年期分红型产品,在仅4页内容的保单上,既没设定分红也没有设定预期收益,只设定了投保一年前后的因病或意外身故保额。“10万元的保单,最后连本带利拿回来的是分红约7000元,保单增值部分约6000元。”
张女士认为,从投资理财角度来看,这款产品不具备任何竞争性。若存银行定期5年,按5.225%计算利息,10万元的收益是26125元,比投保收益多了一倍。
期缴时间越长越不划算
在推销保险时,业务员一般不会告诉你实际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而是一个笼统的数据,如“每五年获得18%基本保险金额的保险金”。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给予的分红回报,平均收益也不过1%左右。
“我一直建议保险回归保障的本质,而非强调投资收益。”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整个行业也需要检讨,进行调整。同时他建议,消费者购买寿险,最好购买消费型产品,如医疗重疾等,要看出险时保险公司提供什么保障服务,而不是看保险公司返还的承诺。因为需要面临的不仅是收益风险,还有通胀风险和利率风险。再以夏女士的案例为例,夏女士的保单预定利率是8.8%,这一利率水平与目前市面上保险产品2.5%的平均利率相比,已经是“高不可攀”。然而,投保20年后,“100元才拿回270元”,说明通胀风险是残酷的现实。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