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产品乍看起来挺诱人的,10%、6%的比例都很高,还有分红,产品说明书上按照3%来测算,保险金特别有吸引力。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这款产品有一个小圈套,它设定了一个“基本保额”的概念,实际上如果基本保额是10万元的话,大概保费需要交25万,保额仅是保费的40%,这样,60岁前,每两年返10万元的10%,折算下来相当于25万保费的4%,也就是年收益大概2%;同理,60岁以后的生存保险金相当于年收益2.4%;人一旦死亡,则仅仅返还本金。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设置,保险公司没有任何风险承担,根本不存在所谓“大家分摊一人损失”的可能性,死亡事件的发生也不带来特殊的保险补偿,因此可以讲,这款产品完全没有风险保障功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纯理财产品。
那么作为理财工具,表现怎样呢?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给定的收益率要远远低于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虽然另有分红,加进去,依然是一个“不合算”的产品;况且分红比例也难以达到假设的3%。
案例二比案例一要恶劣得多,因为我们注意到,这款产品已经撕下了保险的衣衫,成为一个赤裸裸的理财工具,走得太远了。
寿险公司进行产品销售还常常有一些这样的说辞,比如说保单具有规避遗产税的功能、保单在离婚破产等涉及财产分割时有特殊的作用、某款产品即将退市等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仅仅是一种传说、或者冗余价值、或者饥饿营销手段,听听就罢了。
回顾一下寿险理财的历史。寿险公司最早开始加入理财功能时,特别开发了投连险、万能险,带动了保费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两款产品将保险风险和投资分设两个账户进行管理。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规定中要求,如果保险合同含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能够区分并单独计量,则应进行分拆。分拆后,属于其他风险部分的收入,不计入保费收入。由此,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市场份额必然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寿险公司纷纷转向分红险,这就是当下分红险盛行的供给根源。
说到产品设计,保险会限定的2.5%的内部收益率上限确实严重限制了保险公司的发挥空间,这也是分红险盛行的一个制度根源。现在很多分红险最大的宣传点就是不确定性的分红,而这种分红受资本市场影响非常大,前几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分红率确实不错,消费者会感觉这个产品“值”,最近几年资本市场不景气,分红率低是必然的,消费者就会觉得这个产品不值,进而觉得保险差,进而觉得保险公司不好。这是必然的,可惜了保险的保障功能也一并被淹没在唾骂声中了。
前些年寿险行业最易受到诟病的是个人代理人的销售误导,但近些年,寿险行业的恶评之源恰恰出自银保渠道,这里的销售误导恐怕更严重。这一切说到底是背后保险产品的天然缺陷和错误定位造成。寿险产品理财化就是保险的一大误区。
但是船大难掉头,现在的规模和增长惯性下,寿险公司似乎越来越无力自拔了,有些寿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越来越无底线,上边的案例二就是一个极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