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大动作波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各保险公司倾力比拼的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投资型保险,在延续2007年火爆销售的态势下,今年以来更是行情看涨,而且成了寿险保费增长的绝对主力推手。就在各大险企欣喜于保费收入的盆满钵盈的同时,监管层却不止一次发出警示,其对于相关潜在风险的忧虑与“提前介入”的监控决心显而易见。
2010年7月15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今年1至6月,投资型保险产品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接近80%,比去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这表明今年以来投资型保险业务的快速膨胀,致使业务结构失衡的风险“日益突出”。
2010年7月16日,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达到5617.91亿元,其中人身险原保费收入4318.64亿元,仅6月份进账的1018.64亿元保费中,人身险保费收入占770.54亿元。此前1至5月的相关数据是,全国保费收入达到4599.27亿元,同比增长51.2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200.23亿元,同比增长63.60%。
随着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再度活跃与业务量的异常猛增,一些可能随之而来的潜在风险自然令监管部门及业内专家的“关注度”水涨船高。
吴定富在谈到上述问题时指出,投资型保险业务发展过快,给行业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弱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不利于提升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容易引起业务大起大落,使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加大,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三是一些公司将手续费和回报率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可能会产生费差损和利差损风险。四是销售误导的问题比较突出,有可能引发大面积退保的风险。
其实早在之前,保监会就发布了《关于投保新型人身保险产品风险提示的公告》,目的在于防止保险公司营销员和银行代理机构的销售人员通过夸大新型人身保险产品收益率,套用“本金”、“利率”等概念混淆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隐瞒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各项费用扣除情况等手段误导保险消费者。在详细解释这些产品的主要特点后,保监会提示投保人关注此类产品的投保风险,防止出现销售误导。保监会还特别提示,这些具有理财功能的保险虽然对于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具有不同的偏重,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不宜将其与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收益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要把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存款或者基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