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银行推出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所宣传的“收益率”相当诱人,让人眼花缭乱。但记者调查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不少“潜规则”,不少“预期收益”只是“看上去很美”。
市民案例
银行理财产品咋“零收益”呢?
“不是说比存款收益还要高吗,怎么最后一点收益也没呢?”最近,市民陈大妈遇到一桩烦心事,5万元“理财”了一年,不但没理到财,反而还亏了1000多元。
陈大妈告诉记者,一年前,她到市区一家小型商业银行去存款,银行工作人员“建议”她购买一款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约为4%。“当时存款利率比较低,我一想,这不是能比银行存款多拿一倍的利息吗?划算啊,于是就买下了这款产品。”
不料,前段时间这款产品到期后,银行却告诉她,这款产品不但没达到4%的收益,反而亏损了。说好的收益咋就没了?陈大妈无法接受,于是找银行讨说法,但对方却告诉她:当时我们说的4%的收益,指的是“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是指实际收益。
“算了,吃哑巴亏吧,谁叫我自己当初不问清楚呢?”对于这个遭遇,陈大妈表示很无奈。
记者调查
多款理财产品没实现预期收益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在2月份到期的891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747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两款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率,收益率为零,业内人士介绍,那些还未公布收益情况的产品,很大一部分可能也是“零收益”。
据了解,经过近几年银监部门的整顿、规范,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已比前几年明显稳定,“负收益”的产品已较少出现,但是未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还是经常出现,让不少投资者遭受损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