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负利率”和“紧信贷”的双重背景下,居民抗通胀的理财需求与银行巨大的“吸储”动力一拍即合,造就了今年以来理财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不可被“高收益率”“抗通胀”等字眼迷惑,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结构和风险,主动及时查询理财产品的盈亏变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产品爆发式增长
“五一”小长假期间,多家银行推出了多款短期理财产品。如中国银行推出的日积月累-日计划,主要投资于国内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类似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兴业银行也推出了相关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数次上调以及未来可能再次加息的预期,不少市民将理财目标转移到了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上,这样既能获取收益又不影响资金使用,还能防止长期产品遇到加息的尴尬。而对于银行来说,去年以来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其信贷额度日益紧张,出于“揽储”目的,各家银行在理财产品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量月底(或季末)募集、月初到期的短期理财产品纷纷出炉。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78家商业银行发行了4142款银行理财产品,这一规模同比去年一季度增幅超过95%。而根据上海财汇信息统计,一季度集中在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共发行210款一个月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还有23款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此外,近期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与酒类以及艺术品挂钩的理财产品。近期,由沱牌舍得公司与工商银行联手推出首款“投藏年份酒”金融理财产品“舍得30年年份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最高年收益率可达6.7%。但理财专家提醒,这类理财产品普遍比较小众,适合投资经验丰富、对挂钩产品有一定深入研究的高端投资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