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大爆发,最低档收益率从年初的年化利率1.4%上升到现在3%以上,不少人将账户上的活期存款搬了家,纷纷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琳琅满目,既有银行自己发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又有货币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还有附送保险的,这些产品背后的风险系数如何?怎样取舍?平安银行理财人士建议,存款搬家之前要多比较,不少短期理财产品其实并不保本。
“没有问题的,我们发了无数期了,每一期都能做到这个收益。”银行人士在电话里劝李小姐购买该行私人银行出的理财产品,100万元起,年化收益率达到5%。
9月是3季度最后一个月,即将发布三季度报的银行为了“润色”报表,揽存的压力骤然增加,各行新出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出现上浮。
例如招商银行在9月16日一款10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4.9%,封闭期28天;9月19日该行又推出的一款5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则达到了5.1%,封闭期缩短至19天;同一天还推出10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达到5%,封闭期为35天。
这些理财产品是否真的没有风险,一定能做到承诺收益?
平安银行理财人士表示,其实目前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上都写着“非保本”,如果投资者不询问,银行不一定会主动告知或强调。
据介绍,受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限制,人民币理财产品都是以投资收益稳定的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等,但央行票据和国债虽然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但并不是没有市场风险的。债券的供给量、物价指数、利率和汇率变动等都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
例如,如果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提高,可能导致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下滑,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这两个市场,其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此时扣除银行收取的管理费用,投资者是有可能损失本金的。
另外,一些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了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和基金间接投资基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和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大幅下滑、政府平台债的整顿、高铁等基建项目发现问题,都会影响收益率。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