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期固定收益3.1%,有望实现4%-5%的预期超值收益”。宣传单上诱人的“预期收益”真能如期变成投资者未来的“实际收益”吗?
国债: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国债就是国家债券,它是国家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书面借款凭证,承诺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约定的条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由于国债有国家财政信誉担保,信誉度非常高,历来有“金边债券”之称。以购买1万元的此次国债为例,3年期的总收益比同期存款高出233.4元,5年期的总收益比同期存款高出465元,所以受到了稳健型投资者的青睐。
市人民银行吕双江指出:“国债热销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政府信用担保、收益稳定、可质押贷款及免交利息税等优势使得国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较高的信誉。但由于这种投资方式资金流动性较差,如果提前兑现只能采用质押的方式,这样将会损失部分收益甚至赔进一部分本金。”
理财产品: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从去年11月开始,我市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上硝烟再起:先是光大银行在“抢”到银监会批准的人民币理财第一单后,迅速推出个人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年收益率2.88%。随着个人理财业务成长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商业银行竞相推出高回报率产品。“有望实现高达4%-5%以上的超值收益”成为银行理财宣传中最吸引市民眼球的字眼。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