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1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过1750亿元,2012年全国开展理财业务的18家主要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2464亿元。这是银监会相关人士在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热点问题座谈会上所披露的数据。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工具,银行代客理财业务发展迅速。银行理财业务中的潜在风险与不规范行为也逐渐显露。去年年末,华夏、建行、工行等相继陷入理财风波,引发了投资者对银行、乃至银行理财业务的信任危机。
近期,银监会针对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再度推出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规范资金池、禁售股权私募基金等,上海银监局也推出了违规经营行为的实名举报专线。
银监会已将理财业务列为今年的重点监管工作。消息人士透露,对理财产品加大监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派出机构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活动进行专项检查;另一方面,将“资金池”操作模式作为现场检查的重点,“要求商业银行在2-4月份首先对‘资金池’类理财产品进行自查整改。”
“资金池”成为重点检查内容
“资金池”的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9月,银监会就针对理财产品资金池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重申每个理财产品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的要求。去年,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指出,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立即将“资金池”的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而2013年,银监会将把规范资金池,作为今年现场检查的重点和突破口。
在2011年银监会提出对“资金池”加强监管后,银行的普遍做法是推出资金滚动操作的产品,也就是说大致设定某一个产品及宽泛的投资范围,投资者不定期投入的资金都投入到这一产品中,从而保证了池中不断有资金流入。
事实上,与基金等信息披露较为透明的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一直存在的问题是信息披露含糊粗糙,投资者无从获得单笔资金具体的运作信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人员也无法获得精准的信息,很多银行的心态是,只要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投资者通常觉得满意,也不会进行追究。
因此,规范资金池,将是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重点检查内容。银监会的要求是,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不得采用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的“资金池”操作模式;如果有不能单独核算的理财产品,应加强市场风险管控,由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相应的压力测试,按公允价格做好对理财资金投资资产的客观估值及验证,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在3个月内进行整改。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