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正在寻求业务转型的大险企银保业务出现了明显负增长,其中,平安人寿同比回落最高达到33.6%,太平洋人寿为11.3%,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分别为3.1%和2.9%。
从产品分配来看,过度依靠银保渠道发展的险企保障功能不断被弱化,距离发挥保险优势、加强消费者风险保障的保险本质越来越远。目前,保监会与银监会联手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邮政保险代理渠道销售行为的通知》向银行业、保险公司征求意见,拟设定硬指标来限制投资理财型保险的增长,此类产品占比将不得超过80%,让银保产品适当回归保障本质。
承保繁琐限制太严,新规操作性引质疑
尽管新规对银保销售行为进行更细的规范,但其中诸多监管措施能否落实引来不少的质疑。
有保险公司人士认为,新规当中的承保流程较为复杂,这将为销售带来很大的难度,与到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的特点并不相符。依据新规,投保人购买理财型保险时,对家庭收入提出要求,如趸缴型保费超过投保人家庭年收入4倍。
对于新版意见稿中要求银邮保险代理渠道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承受能力,期缴产品年缴保费原则上不超过客户年收入的20%等规定。上述险企负责人认为,对于大中型城市的客户,或许会满足这个条件,缴费能力大多都能在1万元以上,但对于小城市而言,这条限制有些严格,比如十年期缴费的,每年可能不能达到1万元,这样投保人就不能购买年缴超过2000元的期缴产品。
“如何鉴定这一家庭收入,是否还需要提供收入证明。”一位险企银保负责人指出,银行客户办业务来去匆匆,没有更多时间去卡在填写保单上,更何况对于陌生销售人员,客户能否轻易就告知自己的收入状况。一旦这一规定实施,银保业务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执行不严格,很可能会流于形式。
其次,为了引导银保产品转型,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信托等形成互补,新规要求销售包括终身寿险、养老年金类保险产品在内的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并设定20%销售下线。但是没有明确如何鉴定养老年金类保险产品。有保险产品开发人士解释,目前保险产品不断创新,各类保险计划完全是由单个不同的产品组合而成,完全可以将万能险、分红险进行组合搭配,变成一款年金型产品。如此一来,此类产品销售占比20%就很容易达标,而这样的监管限制很容易形同虚设。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