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老年人“存款变保单”事件频发
当你走进银行存钱的时候,大厅里却有人热情地向你介绍各种保险业务,甚至是在你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就变成了一份保单。类似的投诉,本报曾多次报道。比如,2006年12月,77岁的市民李女士和老同事万女士一起到某银行“存”了7.5万元现金,然而在两人没签名的情况下,巨额现金没换来存折,却换回了保险单。2012年4月5日,家住莱西的市民马先生曾反映,家里的老人拿着5万元钱去一家银行存钱,不想在一位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原本要存的钱买成保险了。
记者整理发现,在类似的投诉中,被忽悠的大多都是一些中老年客户,他们往往对保险缺乏了解,本来是向银行存钱,事后才发现买了保单。而由于保险期限较长,变现差,客户一旦急需资金而又无法支取,就容易引发种种纠纷。
另外,一些银保销售人员利用市民对保险产品的不了解,混淆收益概念,误导消费者。如市民郝女士告诉记者,她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就曾被工作人员推销过一款“热销理财产品”,工作人员称即存即领10%,“今年交1万元,明年即领1000元;交10年领15年,满期返还本金和10倍累计分红,还赠送意外和医疗保障。”现场工作人员还为其算了一笔账,10年缴本金10万元,可返还1.5万元,收益达15%,“乍一听,比银行存款利息要高不少,挺诱人的。”
但实际上,其计算收益的方法混淆了概念,不能按一年保费支出和返还来计算收益。如果10年存10万元,返还1.5万元,年化收益应为1.5万/10万/10=1.5%。因此这种打着高收益幌子的推销,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而且,银行工作人员向客户推销各类保险产品时,大多会给其冠上“理财产品”的称呼,这让多数老年人更加一头雾水。
政策意义
力促保险业回归保障
为充分发挥保险核心功能,除了对销售误导作出规范,保监会还大力推进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转变发展方式,力促保险公司加大力度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
据悉,目前我国保险业虽然保费规模已排名世界第四,但还远远没有满足老百姓的保障需求。保险公司需要开发一些适合在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发展长期保障型保险产品将是大势所趋。
不过山西证券分析师刘小勇刘小勇认为,结合银行网点的实际情况与客户结构情况,目前想在银行网点销售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的难度,要大于短期理财型产品。
“我们一直认为利润和价值来自于在渠道销售的产品,而非渠道本身。银保新规推出后,我们认为保险公司必须重新考虑其银保发展策略,同时重新全面设计销售渠道策略。”瑞银证券分析师潘洪文表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