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相信这些保险理财产品的。”24日,记者在工商行外采访了市民严女士,她就这样表示“几年前我还在银行理财师的介绍下买了一款保险型理财产品,买回来后就听说不靠谱,赶紧读条款,发现根本就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一家不知道哪里的保险公司发行的产品,条款限定得很死,利率又低,后来我赶紧退了,还损失了几千元钱。”据严女士说,她和丈夫都是退休教师,本来想着把钱存在银行里妥当一些,没想到会被信任的理财师这样“骗”。
有着严女士此类经历的市民不在少数,因“存款变保险”的坏名声,对于银行代销的保险理财产品(以下简称银保产品)市民不敢轻易出手。
今年5月份,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误导销售、未经授权代理销售、私自销售产品等问题开出“药方”。
《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要告知客户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和产品属性等信息,充分揭示代销产品风险,不得采取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客户购买产品;商业银行不得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其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不得违背客户意愿将代销产品与其他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不得为代销产品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担保等,不得允许非本行人员在银行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
通知发布月余,当记者再次以消费者的身份在银行进行理财产品咨询时发现,理财师都会将产品的种类以及是否代售做一个较详细的介绍。
比如兴业银行的前台会如此介绍“代售的安邦保险理财产品五年期,年利率在6%。”交通银行的理财师也会做出解释:“安邦保险的理财产品,三年期的年利率在5.1%。”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变保险”的情况相信会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