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质资产荒、项目荒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运用呈现哪些新特征?存在哪些新挑战?这或许可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协会”)最新披露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数据中窥见一二。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保险资管协会共计注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115只,同比增长15%;注册规模2329.71亿元,同比增长32%。
保险资管协会副秘书长陈国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其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规模上升明显,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行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数量略有上升,这其中投向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数量增加较快,对民生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此外,股权投资计划数量和规模大幅上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未来风平浪静,如市场主体注册数量和规模集中度仍然较高,个别交易对手集中度相对较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煤炭和不动产行业风险增大,信用事件频发;在地方融资平台政策影响下,资产管理机构上报的项目更加复杂、更加个性化等。
对于这种情况,陈国力表示,应该坚持“疏而不堵、防而不畏”的发展思路,对市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疏川导滞,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示,防患未然。
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规模上升3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保险资管协会注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规模上升明显:注册数量41只,同比增加3只;注册规模925.53亿元,同比上升34%;平均注册规模22.57亿元,平均期限7.26年。
其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行业,前一领域注册数量17只,注册规模539.49亿元,同比增加178.94亿元,同比上升50%;后一领域为11只、178亿元;二者注册规模分别占债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的31%和10%。
同期,注册不动产债权计划59只,同比增加6只,占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的59%;注册规模819.18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占债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的47%;平均注册规模13.88亿元,平均期限4.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