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一年一度的财报之外,市场又多了一面可以多角度透视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镜子——偿付能力报告。随着近期各保险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陆续出炉,部分中小险企的短期甚至中期的流动性压力暴露无遗。
“这些都是对偿付能力报告的片面解读甚至误读。”多位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出现净现金流为负的现象,并不能说明这家公司就一定面临偿债危机,具体还要看造成净现金流为负的背后原因。此外,在“偿二代”新监管体系下,增资已非解决偿付能力问题的“万能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才是决胜的关键。
短期现金流告负
部分中小险企流动性承压
除被外界所熟知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之外,呈现在偿付能力报告中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净现金流,更是用以衡量保险公司流动性现状的重要标尺。
据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在已披露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保险公司中,有十余家公司存在净现金流流出的情况,且多为人身险公司。不仅仅是去年第四季度,据多家险企披露,在分三个情景对未来三年内现金流情况进行预测后,不排除未来几个季度内出现“净现金流为负”的压力。
部分中小险企时点性现金流告负,意味着他们中短期的流动性面临压力,但并不意味着偿债能力一定就亮起了红灯。沪上一家中资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将此画上等号,需要剖析造成这家险企净现金流为负的具体原因。
“保险公司的净现金指标一般由三个细分指标构成:业务现金流、资产现金流、筹资现金流。”上述负责人解释称,如果是业务现金流告负,那意味着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已显疲态,保费收入减少或退保支出增加,业务结构同时面临调整的压力;筹资现金流,则代表着时点性的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