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付洪峰已过
2007年起,一场前所未有的给付洪峰席卷了中国人寿。
洪峰的主角是2002、2003年该公司销售的“鸿泰”、“鸿瑞”产品。两款产品形态类似,保险期限5年的趸缴产品均占据绝对比重,为中国人寿早期的银保产品,当时为中国人寿的销量提振立下汗马功劳。
但因产品设计利润偏低和公司本身业务结构的调整,两鸿产品并未成为长期销售品种。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集中销售了一段时期后,一些分支机构减少了两款产品的销售。
年报显示,“鸿泰”与“鸿瑞”满期前的2006末与2007年末,两款产品的长期寿险责任准备金分别高达708.57亿元和499.95亿元。换言之,逾千亿的满期给付款将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被送到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客户手中。
作为“两鸿”给付的第一个季度,2007年一季度中国人寿赔付款高达384亿元,创以往纪录。其中,“鸿泰”给付344亿元,2007年该产品的全年给付规模高达488.20亿元。2008年,“鸿瑞”也加入了大规模的满期给付行列,当年给付额261.68亿元,同期“鸿泰”给付215.87亿元。
在2006年-2008年的三年间,“鸿泰”、“鸿瑞”累计给付额高达1029.70亿元。
由于这两款产品并未成为长期品种,它们给中国人寿带来的给付压力也在2009年大幅减轻。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岁末,“鸿泰”的长期保险合同准备金余额仅剩6.56亿元,而“鸿瑞”则还剩243.96亿元。
随着2008年“鸿丰”的热卖,另一场可以预期的更大规模给付洪峰预计在2011年到来,并在2013年到达顶峰。
作为中国人寿近年来的主打银保趸缴分红险品种,“鸿丰”在2006年-2008年累计收入2015.15亿元,2008年岁末的长期寿险合同准备金高达2143.96亿元。
此外,在经历了近两年势若冰火的大规模“鸿系列”承保与给付之后,中国人寿似乎也开始重新构建自身的银保分红险结构。
2009年,该公司放弃了以往5年期为主导的产品,转而力推趸缴或3年期缴,保险期限6或9年的“鸿富”产品,似乎在避开客户对其分红率与同期银行5年期存款(税后)利率的比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