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违规用语害了不少人
采访中记者获悉,目前一些保险公司业务员或银行工作人员有意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混淆,让不少市民中了招。
陈女士到银行网点帮母亲存款2.3万元,结果办成了金鼎富贵两全保险,保险业务员还为陈女士写了一份收益演示表。
记者在陈女士提供的演示表上看到,演示表明确写着“1万元放两年可拿到1050元利息”、“放满3年可以拿到1740元利息”。
陈女士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一直认为这份合同与存款没有差别,不过最近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才得知,现在中途拿出来根本拿不到那么多钱。
“这是目前银行保险误导的一个缩影。”福州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向记者透露,现在到银行主动买保险的人不多,不少人是“被保险”——到银行只是想办存款,但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却主动上前搭讪,多数情况一开始就问“是不是办理存钱”、“存多久”等,然后就说现在一款理财的收益比普通存款高得多,以此吸引市民。
此外不管是保险公司平时的业务宣导,还是拓展业务的“话术”,“存”、“取”和“保本”等字样随处可见,市民很容易误以为保险与存款是一样的。而在监管部门看来,这些词在保险业务领域都是禁用语。保险会和银监会多次发文强调,商业银行在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时,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
中途退保被说成存款到期
如果市民希望存款2年,业务员就强调他们的保险2年就能随时支取。
比如陈女士办理的保险期限长达5年,演示表上写着“放满3年可以拿到1740元利息”,到3月18日,陈女士的保单就满3年了,按照里面的说法,陈女士每1万元可以拿到1740元收益,总共2.3万元就可以拿到4002元。演示表最后一行还写着“客户可以选择放3年、4年或5年,3年后若不用可再转存1年或2年,领取时携带本人身份证和合同”。按照这样的说法,陈女士马上可以随时支取。
陈女士最近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得知,现在中途退保根本拿不到4002元。
支招
四招防范存款变保单
1。到银行存款时,遇到有人介绍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存款”,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防止被误买保险。
2。在银行签署任何单据时,都要认真看清楚,所签单子是保险单还是存款单。
3。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会对在银行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在犹豫期内实施电话回访,存款一般没有电话回访。
4。如果发现存款变成了保险,投保成功后10天犹豫期内可以免费退保,超过10天退保要损失不少保险费。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