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受访者虽然没有“割肉”,但已逐渐增加了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稳健资产的配置。今年80岁的朱伯告诉记者,2007年买的几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至今亏损达到了20%以上,如今10多万元仍然被套住,期望股市好转再卖出去。庆幸的是2006年时,他买的基金赚了钱,综合来说实际亏损没有太多。这两年,他没再买过基金,主要买银行理财产品,以获取稳定收益。
理财选择:
超七成老人理财自己作主
一般来说,老人对如今社会上品种繁多的新兴金融工具缺少了解,加上眼神不好难以看懂复杂的金融产品说明书,对产品存在风险缺乏认识。因此,多位理财人士建议,老人家在进行重大投资决策前,最好能与儿女商量。不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老人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并不愿意主动将自己的投资计划告知子女。事先与子女共商投资大计的老人占比只有26%。
他们为什么不愿告诉子女呢?调查显示,29%的老人财务独立,觉得没必要告诉子女。13%的老人出于怕子女担心,不愿意告诉他们。虽然大多数老人事前不愿主动透露,但是,一旦投资出现问题,有32%的受访者承认会再告诉子女,以共商解决方案。
来自河北的王先生今年58岁,是财务独立的退休人士。记者在公园里遇到他问,炒股是否已告诉子女,他笑称不会。如果子女得知后不赞同怎么办呢?他摆摆手:“他们赞不赞同无所谓,又不是他们的钱。”而日前求助本报的梁阿婆代表了另外一部分老人的看法。她曾向记者透露,她购买这款分红险一直没告诉女儿,主要是怕她知道后担心。
本地一家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一些老人家文化程度较低,大多缺乏辨别能力,在购买产品前也不喜欢与子女商量。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产品,加上部分业务员为追求短期效益,避重就轻地诱导,再送上小恩小惠的礼品,成功地诱骗了这些老人。一旦遇到骗局,对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老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此外,由于自己的糊涂,这些老人通常还要遭遇子女的埋怨,即使有的子女理解,老年人也会痛悔、自责,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最大困惑是怕有投资陷阱
“投资理财最大的困惑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老人都表示,最怕的是不清楚产品风险,遇上投资陷阱,上当受骗亏钱。除此外,19位老人抱怨,现在的理财产品太复杂了,看不懂产品的说明书。另有12位老人发愁市面上产品很多,不知道该买哪个保证安全又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62岁的受访者张伯坦陈,“现在理财最担心遇到投资陷阱”。他介绍,前年一家银行的大堂经理向他推荐了一款分红险,他觉得银行可信就买了。因原本在银行工作,他收到保险合同后仔细查看了条款,发现产品情况和大堂经理说的不一样,“推荐的时候,他们不说多少年取,只说缴费是6年和每年都会有6%的收益,比存款高,但没告诉我如果第6年就取的话只能拿到六七成的本金,收益也不确定,所以我在犹豫期就退保了。”
正是出于对市场的不信任,不少老人干脆选择相信自己甚至不做理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老人投资理财坚持“自己分析研究”,还有15%的老人听从家人或朋友的推荐,只有20%的老人是通过产品销售人员兜售决定购买。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股民受访者都选择了“自己分析研究”,这似乎显示,与其他投资者相比,股民的独立决策性更强。
受访者王伯即是“只相信自己”的典型例子。他把一生积攒下来的大约10万元全部存在了银行,“不做任何理财,容易上当受骗,无论是推销员还是子女,谁说都没用,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对此,上述银行理财人士指出,与青壮年人士相比,老人收入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较差。他提醒老人,遇到自己弄不清楚的产品,尽量不要购买。因为对于老人家来说,不要贪高收益,投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资产配置中,国债、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稳定收益产品应该占到较高比重。”(来源:广佛都市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